解放军空军祭“对抗”重拳威慑赖清德,美方紧急对台“三连击”,主动给“台独”势力套上缰绳:贝森特改口称“美国不再考虑对中国提高关税”,将会与北京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很可能在春节前访华;华府智库兰德公司建议美国支持北京推动“渐进式和平统一”,并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三不”承诺。 解放军近期在台海方向的重拳出击,确实让本就紧绷的区域局势再添震动。东部战区组织了代号为“海峡雷霆-2025A”的大规模联合演训,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兵种力量齐上阵,位台岛周边开展实战化课目演练。这场行动被普遍视为对赖清德当局近期一系列“台独”挑衅行径的强硬回应。 赖清德在3月中旬召开的所谓“国安高层会议”上,公然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抛出被岛内舆论批评为“绿色恐怖”的“17项策略”,严格限缩两岸交流,甚至意图恢复“军事审判”制度,其“台独”本性暴露无遗。 解放军此次演训通过远程火箭炮快速突击、航母编队前出部署、战机多向抵近台岛等实际行动,清晰传递出“闹得越凶,勒得越紧”的警示信号。 东部战区发布的主题海报更以“进逼”、“慑封”等视觉语言,构建起强大的威慑宣示。这种“挑衅一次,反制一次;挑衅越甚,反制愈烈”的应对模式,彰显了解放军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能力与决心,也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挑战底线行为的严厉惩戒。 面对赖清德当局的冒险举动,美国方面的反应却透露出复杂的信号。尽管此前美国国会曾通过提升对台军事援助预算,并与盟友联合在台湾海峡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试图打“台湾牌”向中方施压,但近期美方的调门却出现显著变化。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改口,表示“美国不再考虑对中国提高关税”,并强调美国不想与中国“脱钩”,期待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这一表态的背景是,美国此前对华加征的高关税已使其自身经济承受重压,不仅引发国内通胀高企、农民产品滞销,也导致盟友关系紧张。 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双方承诺大幅降低互征关税,并建立持续磋商机制。这一成果为双边经贸关系注入了确定性,也间接影响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策略考量。 特朗普政府更是主动释放缓和信号,透露出特朗普本人很可能在春节前访华的意愿。然而,中方对此的回应却异常冷静,仅以“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寥寥数语应对,显示出中方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更为审慎和强调对等尊重的姿态。 特朗普所称的访华可能附带的“厚礼”——即考虑撤回部分对华关税,实则暗含条件,这种试图将贸易问题与核心利益挂钩的做法,显然难以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 中方一贯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更不会拿原则问题做交易。特朗普政府若真心希望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轨道,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出真正的尊重,而非将其视为谈判筹码。 美国内部对台海政策也出现了务实的反思声音。知名智库兰德公司便向政府提交报告,建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三不”承诺(例如不支持“台独”、不鼓励台湾采取挑衅行动、不违背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既有共识),并支持北京推动“渐进式和平统一”进程。 这份报告认为,美国若一味鼓动“台独”势力与中国大陆对抗,很可能被卷入一场毫无胜算且代价高昂的冲突。此前特朗普在就职前拒绝赖清德派出的所谓“祝贺团”现场观礼,以及主动寻求与中方高层沟通等举动,已从侧面表明美方认识到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红线的巨大风险。 美国在台协会(AIT)虽曾发表质疑“台湾属于中国”历史法理基础的挑衅性言论,但随即遭到包括岛内统派人士在内的强烈驳斥,强调《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早已明确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安排。 这些动向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对台湾问题敏感性和复杂性的再认识,以及对赖清德当局激进“台独”路线可能引发台海局势失控的担忧。 赖清德当局的所作所为,不仅招致大陆的坚决反制,也加剧了岛内社会的忧惧。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等人均指出,赖清德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等言行,违反了台湾地区的宪制性规定,是将两岸关系推向“准战争状态”的危险举动。 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大肆对美军购,推行“全民皆兵”,企图“以武谋独”;另一方面又全面打压两岸交流,制造“绿色恐怖”。这种倒行逆施使得台湾面临沦为“绿色监狱”与国际反华势力桥头堡的风险。 大陆方面则采取综合手段予以反制,除了军事演训,还包括依据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结论,研究进一步采取措施,并已中止ECFA项下部分产品关税减让。大陆明确表示,一旦发生“台独”分裂事实,必将依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