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乌克兰应急服务中心通报:25日夜,俄军一枚弹道导弹击中基辅一家制药厂,29000㎡仓库和办公楼被夷平,乌方初估损失1亿美元。 要知道29000平方米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得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 仓库里之前堆得满满当当,全是青霉素、镇痛片这些常用药,还有不少化疗药。 现在再看过去,只剩下一堆焦黑的钢筋架子,看着就让人揪心。 乌克兰卫生部急得不行,第一时间就行动起来。 他们已经紧急联系了波兰和斯洛伐克,从这两个国家订购了60万盒抗生素。 为了尽快拿到药,还特意要求48小时内通过空运送过来。 可这紧急采购的代价也不小,这批抗生素的价格比乌克兰自己生产的要高出两成。 要知道这家被炸毁的制药厂,在乌克兰药品供应体系里分量不轻。 平时基辅及周边地区的不少常用药,还有癌症患者需要的化疗药,都靠这里生产和储存。 现在仓库没了,药品库存一下子断了档,当地医院的用药压力瞬间就上来了。 尤其是化疗药,这类药品本来储存条件就严格,而且不能随便断供。 癌症患者一旦中断治疗,之前的治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后续病情控制。 乌克兰卫生部虽然紧急订了药,但60万盒抗生素主要是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像化疗药这类特殊药品,不是说订就能马上订到的,生产周期和运输要求都更高。 而且就算后续能订到,价格大概率也会比之前贵不少,毕竟现在是紧急需求,供应商那边也可能会抬价。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药品价格上涨可不是小事。 本来俄乌冲突持续这么久,不少人的收入就受了影响,生活压力已经很大。 现在常用药价格再涨两成,相当于生活成本又增加了一块,不少家庭可能要为买药多掏不少钱。 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吃药的慢性病患者,后续的用药负担会更重。 再说说运输的事,虽然要求48小时空运到位,但中间也可能会出岔子。 现在乌克兰不少地区的空中交通并不稳定,而且机场的运转也可能受冲突影响。 万一运输过程中遇到延误,或者药品在运输途中出现储存问题,那麻烦就更大了。 医院那边要是等不到药,可能就得调整治疗方案,甚至有些患者可能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这家制药厂被炸毁,除了影响当下的药品供应,对乌克兰后续的药品生产也有不小的冲击。 29000平方米的厂房和仓库没了,想重新恢复生产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重建厂房需要时间,采购生产设备也需要时间,而且还得考虑原材料供应的问题。 在冲突还没结束的情况下,重建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如再次遭遇袭击,或者供应链中断。 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里,乌克兰的药品自给能力会大幅下降,可能要长期依赖进口。 而长期依赖进口的话,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就很难保证。 毕竟进口药品会受国际局势、运输成本、供应商产能等多种因素影响。 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药品断供,而且进口价格也会随着市场变化波动,后续民众买药可能会越来越贵。 乌克兰卫生部现在虽然采取了紧急措施,但这只是临时的解决方案。 要想真正解决药品供应问题,还得想办法恢复国内的药品生产能力。 可在当前的局势下,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太多了。 首先是安全问题,工厂重建后能不能避免再次被袭击,这是首要考虑的。 其次是原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冲突导致不少供应链断裂,想拿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并不容易。 还有技术人员的问题,冲突期间可能有不少技术人员流失,就算厂房建好了,也可能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 对于当地医院来说,现在只能一边等着进口药品到货,一边尽量调配现有的药品库存。 有些医院可能会优先保障重症患者的用药,对于一些轻症患者,可能会建议他们减少用药剂量,或者用其他替代药品。 但替代药品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而且有些替代药品的疗效可能不如原来的药,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有影响。 普通民众得知药品可能涨价,而且供应可能不稳定后,不少人已经开始恐慌性购药。 有些药店门口甚至出现了排队买药的情况,部分常用药的库存已经开始减少。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药品供应的紧张局势,形成了恶性循环。 乌克兰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除了紧急进口药品,还在跟一些国际组织沟通,希望能获得药品援助。 比如联合国的相关机构,还有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可能会向乌克兰提供一批免费或低价的药品。 但这些援助药品的数量和种类可能有限,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