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在欧盟峰会上说,“即使在二战期间也未没收冻结任何国家资产,如果我们拿走‘普京的钱’,他也一定会拿走我们的。”欧盟还有清醒的领导人。德韦弗表示:“我们必须谨慎,确保任何关于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决定不会对我们产生反效果。” 这番话,就像在一间吵得不可开交的屋子里,突然有人敲了敲桌子,用不大但异常清晰的声音说了一句:“各位,我们先想想后果。” 在俄乌冲突持续,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对俄罗斯的愤怒和对乌克兰的同情时,讨论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援助乌克兰,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这时候,德韦弗的这盆“冷水”,显得格外刺耳,也格外重要。 他提到的“二战期间”,这个历史参照物选得非常巧妙。那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全球性战争,对手是纳粹德国这样的法西斯政权。即便在那种你死我活的极端情况下,同盟国也基本遵守了“不没收敌国国家资产”这条国际金融的潜规则。 他们冻结资产,是为了防止对方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战争,但并没有直接将其据为己有。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而战后的世界秩序需要重建。 如果今天你没收我的,明天我就可以没收你的,那国际金融体系将彻底崩溃,战后的经济合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种超越眼前仇恨的远见。 德韦弗的警告,正是基于这种远见。他说的“反效果”,究竟是什么?这背后牵扯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西方金融体系的根基是什么?是信任。 全世界的国家、企业和个人,之所以愿意把财富存放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相信美元、欧元是硬通货,是因为他们相信这里有一套稳定的、可预测的法律和规则。这套规则的核心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哪怕你是“敌人”。 一旦欧盟开了这个先例,直接没收一个主权国家的央行资产,那就等于亲手砸了自己金融体系的金字招牌。这会向全世界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西方,你的资产是否安全,不取决于法律,而取决于你的政治立场是否与我们一致。 这个信号一旦发出,后果不堪设想。那些与西方关系不那么紧密,或者在未来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比如一些新兴市场大国,会怎么想? 他们会加速“去美元化”、“去欧元化”的进程,拼命建立自己的支付系统和金融清算网络,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俄罗斯”。这就像一个大家公认的保险柜,突然有一天,保管员说:“我不喜欢某个人,所以我把他的东西拿出来分了。” 那么,其他所有存东西的人,第一反应肯定就是赶紧把自己的东西取出来,换个地方存放。这对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将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更有意思的是,德韦弗说出这番话,其身份和立场都很有说服力。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而布鲁塞尔的Euroclear清算系统,正是目前持有大部分被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的机构。 换句话说,德韦弗不是在说风凉话,他恰恰是那个手里攥着“钱袋子”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按下“没收”这个按钮,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他的谨慎,不是胆小,而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他看到的不是眼前几千亿美元的“快钱”,而是未来可能损失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美元的国际信誉和金融主导权。 当然,支持没收资产的声音也很大,而且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乌克兰需要重建,这笔钱就应该由侵略者来出。这在道德上占据着制高点,也最能安抚民众的情绪。但政治和金融,从来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 有时候,最符合道德直觉的做法,却可能带来最糟糕的长期后果。德韦弗的担忧,正是这种“短期正义”与“长期秩序”之间的冲突。他担心,为了惩罚一个普京,可能会把整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拖入一个更不安全、更不可预测的未来。 这其实是在考验欧洲的智慧。是选择一种看似解气、实则后患无穷的“快意恩仇”,还是选择一种克制、艰难但能维护根本利益的“战略定力”?德韦弗的发言,让这个选择题变得更加清晰。他提醒所有人,对付俄罗斯,不能只靠情绪和冲动,更需要理性和远见。因为这场冲突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乌克兰的国界,它正在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而金融体系,就是这个格局中最核心的支柱之一。 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动摇了这根支柱,那最终倒塌的,可能不仅仅是俄罗斯的金融,也包括欧洲自己引以为傲的繁荣与稳定。 那么,在这场关于“普京的钱”的博弈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是拿到一笔一次性的资金,还是维护一个能持续带来财富的体系?这个问题,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