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无果 10月26日,中美经贸会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实际双方虽未当场签署正式协议,但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同意进一步确定具体细节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 谈判持续整整两天。第一天就谈了五个半小时。美方说讨论"很有建设性"。这话听着好听。其实没什么实质进展。 美方盯着三样东西。稀土。芬太尼。大豆。中方关心别的事。美国对华海运和造船的调查。两边都在争自己的利益。 中国代表李成钢说得很直接。美方立场强硬。中方坚决维护利益。谁也不让谁。 会谈前美国突然搞了个调查。说要查中国有没有遵守协议。这明显是在施压。 谈判桌上的博弈,从来都不是空谈。美方的诉求清单清晰而具体,每一项都直指要害。稀土,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名词,却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从智能手机到精密导弹,都离不开它。美国对稀土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供应链安全的焦虑,担心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芬太尼问题则更为敏感和沉重,它在美国国内已经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夺走了无数生命。因此,任何能够遏制其前体化学品流动的承诺,对美国而言都具有巨大的国内政治意义。 而大豆,则是中美贸易战中一个老牌的“晴雨表”,它关系到美国广大农业州的票仓和生计,每一次采购量的增减,都牵动着大洋彼岸的政治神经。 中方代表团则带着自己的关切而来,寸步不让。美国针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的调查,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这不仅仅关乎一个行业的兴衰,更触及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航运大国的核心利益。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调查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又一手段,是用“非市场行为”的旧瓶,装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新酒。 中国代表李成钢在会后的表态,直接而坦率,点明了美方立场的强硬,也重申了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这番话背后,是双方在核心利益上互不退让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会谈的氛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就在双方代表准备坐下来谈之前,美方突然宣布启动一项针对中国是否履行此前协议的调查。 这个时机选择得颇为微妙,很难不让人解读为一种谈判策略——在正式交锋前,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这种“场外施压”的做法,立刻激起了中方的强烈反应。 中国大使馆的回应迅速而坚决,明确表示中方已经认真履行了协议义务,美方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这一来一回,仿佛是正式谈判前的序曲,已经预示了接下来的对话不会轻松。 整个谈判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拔河比赛。双方都在用力,但又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绳子突然断裂。五个半小时的首日长谈,与其说是寻找共识,不如说是互相摸底、划定红线。 美方想要在禁毒和关键资源上看到实质性的成果,以应对国内压力;中方则要求美方停止以各种名义进行的产业打压,为自己的发展争取公平的环境。双方手里的牌都亮了出来,但谁也不愿意轻易打出王牌。 最终,会谈以一种“未完待续”的方式结束。所谓的“基本共识”,可能只是同意了下次会谈的时间和地点,或是就某个技术性问题的讨论框架达成了初步一致。 这并非失败,在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下,能够坐下来谈,本身就是一种成果。但这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谈而不破,进退两难”的局面,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看似无解的僵局,究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融,还是会在下一次的摩擦中激化出更大的矛盾?这盘棋的下一步,又该如何落子?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