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美马来西亚第五轮谈判结束了,李成刚对记者说:美方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双方什么都谈了,也什么都没谈! 先说说这“什么都谈了”。你能想到的火药桶,估计都在那个会议室里摆了一桌。从关税大棒到芯片禁令,从南海的波涛到台海的风云,甚至可能还牵扯到了谁家的企业被制裁,谁家的技术被封锁。 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前,先坐下来把彼此的武功路数、门派规矩、甚至陈年旧怨都摊在桌面上。美方可能会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国家安全”,言下之意是“你得按我的规矩来,不然我就不安全”。 中方则会把“发展权”和“核心利益”摆出来,意思是“我的底线你别碰,我要发展谁也拦不住”。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把所有能引起争端的话题都过了一遍筛子。 这种沟通本身,在当前紧张的气氛下,就已经算是一种难得的互动了。它至少表明,双方还没有完全关上对话的大门,还愿意坐下来,哪怕只是听听对方在说什么。 可为什么又说“什么都没谈”呢?因为谈归谈,但谁也没有后退半步。李成刚那句“美方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简直就是最精辟的总结。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讨价还价,一个出价一百,一个还价五十,聊了半天,最后还是一个坚持一百,一个咬定五十,交易自然就没达成。这次谈判的性质,决定了它很难产生一纸协议。 它并非官方的政府间正式谈判,更像是一个“二轨”或者“1.5轨”对话,参与者多是前高官、学者和商界领袖。他们有影响力,但没有拍板的权力。 他们的任务,是传递信息、试探底线、管理分歧,而不是当场解决分歧。所以,双方可以就某个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但谁也无法代表国家做出承诺。谈完之后,美方该制裁的还在制裁,中方该反制的还在反制,桌上的棋盘,一颗子都没动。 这看似“白谈”的谈判,真的就毫无意义吗?恐怕也不是。想象一下,两个巨人正在一片薄冰上对峙,谁也不敢轻易挪动,生怕冰面破裂。这时候,能有个人在中间递个话,让对方知道你的意图和底线,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对话,更像是在给紧绷的关系装一个“安全阀”。 它防止了因为误判而导致的直接冲突。美方通过强硬表态,向国内和盟友展示了其决心;中方通过坚定回应,也表明了自己不会在压力下屈服。这既是说给对方听的,也是说给全世界看的。 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样的东盟国家举行,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告诉世界,即便中美在博弈,也依然重视与地区国家的关系,不愿意看到亚洲被迫选边站队。 这“谈了等于白谈”的局面,其实折射出当下中美关系最真实的困境。双方都清楚,全面脱钩对谁都没好处,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豪赌。但另一方面,在核心利益和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又让双方谁都不愿意让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纠缠”状态。 就像两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根系早已在地下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地上的枝干却又在拼命争夺阳光和雨露。 马来西亚的这轮谈判,就是这两棵大树在地下的一次“根系交流”,它们确认了彼此的存在和力量,也感受到了对方的坚韧,但地上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 这场看似原地踏步的对话,或许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常态。没有戏剧性的握手言和,也没有一拍两散的彻底决裂,而是在不断的交锋、试探和沟通中,艰难地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每一次“什么都谈了,也什么都没谈”的会面,都是在为这个脆弱的平衡增加一点点重量,让它不至于轻易崩塌。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种“谈了等于白谈”的循环里,真正的突破口又会在哪里出现?是下一次的会面,还是某个意想不到的领域?这盘棋,似乎才刚刚进入中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