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10月26日就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昨晚和今早都投入了大量时间讨论双方关系的未来框架,我认为我们正在敲定协议的最后细节,供双方领导人审阅并决定是否最终签署,众所周知,两位领导人本周晚些时候将会面,我们与中方代表进行了妇幼建设性的讨论,可以向双方领导人提交成果供他们考虑了。” 也就是说,在前段时间这位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以及财政部长贝森特,还有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中方的种种不和谐言论全都是烟雾弹,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舆论施压从而能在谈判中获得更好的条件。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舆论场,那真是一番热闹景象。从社交媒体到公开演讲,各种关于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的论调不绝于耳,仿佛一场贸易领域的“总攻”一触即发。 这种极限施压的戏码,在过去的谈判中并不少见,其逻辑也很简单:先在声势上压倒对方,制造一种“我方随时可以掀桌子”的假象,迫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动摇,从而在具体的条款上做出更大的让步。 这就像一场心理战,用舆论的喧嚣来掩盖真实的底线和意图。然而,这种策略的有效性,正在被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侵蚀。 这个现实就是,世界已经变了。美国试图为中美贸易谈判设置的种种障碍,之所以显得越来越徒劳,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建立在一种过时的假设之上——即美国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单方面定义游戏规则。 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参与者。它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规模庞大且仍在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以及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日益增强的竞争力。 当美国的农民需要向中国出售大豆,当美国的科技公司离不开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空间时,所谓的“要挟”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对方的同时,也深深地割伤了自己。美国国内不断上涨的物价和那些因贸易摩擦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博弈的核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顺差和逆差问题。它关乎的是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塑造权。 美国已经无法再忽视中国的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一种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的展现。任何试图用隔绝、打压的方式来迫使中国放弃自身发展权利的企图,都注定会失败。 因为中国的内循环战略已经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外部的压力虽然会带来阵痛,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其发展的航向。当一方的筹码无法真正伤及对方的要害时,这场牌局的性质就彻底改变了。 所以,格里尔口中的“建设性讨论”和“提交成果”,或许正是这种现实变化的直接体现。它标志着一种策略上的回调,从单方面的施压转向寻求某种形式的共存与合作。 这并非是某一方突然变得仁慈,而是实力对比和全球格局演变下的必然选择。唯有与中方相向而行,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找利益交汇点,才可能达成一个对双方乃至对全球都有利的结果。这条路或许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但却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当然,协议的敲定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从一纸协议到真正的落地执行,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充满了各种可以预见的挑战和变数。 这场谈判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的经济未来,更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全球化的形态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那么,您认为,这份即将浮出水面的协议,会是真正关系破冰的新起点,还是另一场更复杂博弈的短暂休战呢?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