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仁钦兰彩英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作为我国重要畜牧业基地,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协同推进中取得显著突破,其成功经验对全国牧区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从产权制度完善、生产方式转型、生态保护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四大维度,系统提炼内蒙古牧区建设的核心路径,为新时代全国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内蒙古牧区横跨我国“三北”地区,草原面积占全国40%以上,是保障国家畜产品供给、守护北方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打破传统集体经营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牧民增收”的发展路径。如今,内蒙古牧区畜牧业产值较改革开放初期累计增长超20倍,草原植被盖度稳定在45%以上,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其探索形成的实践经验,对全国破解牧区发展难题、推动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晰产权制度,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产权制度改革是内蒙古牧区发展的“破冰之举”。1984年,内蒙古率先推行“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经营制度,打破传统“大锅饭”格局,将生产资料经营权落实到牧户,极大激发了牧民的养殖积极性。实施后的五年间,全区牲畜存栏量增长40%,牧民收入实现翻倍。1989年,进一步推行草原“双权一制”(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通过发放《草原使用证》明确产权边界,有效解决“牲畜吃草无界”问题。此后,出台《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规范草场向合作社、家庭牧场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截至2023年,全区草原流转率达35%,规模化养殖主体带动牧民增收幅度超20%。
推动生产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靠天养畜”到“科学养殖”,生产方式变革是牧区提质增效的核心。在饲养模式上,推广“放牧+舍饲”结合模式,通过冬春补饲、接冬羔技术降低自然风险,仔畜成活率从65%提升至90%以上。在经营模式上,培育生态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如锡林郭勒盟“芒来模式”整合草场120万亩,实现“轮牧+加工+文旅”融合,带动200余户牧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在增长模式上,推进“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建立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全区良种率达92%,打造“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肉”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附加值提升30%,推动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守生态底线,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内蒙古牧区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发展的优先位置,从政策、工程、产业多维度构建生态保护与发展协同机制。政策层面,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内蒙古自治区草蓄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实施阶段性禁牧休牧与草畜平衡制度,对超载牧户进行约束,对禁牧地区牧民给予每年每亩6~8元的生态补偿,累计补偿资金超300亿元。工程层面,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项目,截至2023年,全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较2000年提升10个百分点。产业层面,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以草定畜”“秸秆养畜”技术,减少草场承载压力;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牧家乐”“草原研学”项目,2023年牧区生态旅游收入占牧民非农收入的40%,实现“护草”与“增收”协同。
强化政策支持,筑牢发展保障基石。政府精准施策为牧区发展保驾护航。财政支持方面,设立畜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场、牧草基地建设,2018年~2023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补贴牧民购置良种畜、智能养殖设备。金融服务方面,创新推出“草原经营权抵押贷款”“活体抵押贷款”,解决牧民融资难问题。2023年,畜牧业贷款余额达850亿元,较2018年增长60%。基础设施方面,完善牧区水利、电网、道路建设,实现饲草料基地灌溉覆盖率80%、牧户通电率100%,为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硬件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通过产权改革激活活力、生产转型提升效益、生态保护守住底线、政策支持筑牢根基,走出了一条符合牧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经验表明,牧区建设需坚持“生态优先、牧民主体、政策引导”原则。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加强科技赋能、拓展产业融合路径,为全国牧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蒙古方案”。
[仁钦系内蒙古大学研究员,兰彩英系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重大委托项目《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牧区建设成功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5-NMWZD010)阶段性研究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平台能力建设项目《当代内蒙古民族关系与社会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