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康熙帝不顾姑姑建宁长公主的苦苦哀求,坚决将她的丈夫和儿子,当众施以绞刑。临刑前,康熙还对姑父说:“今日你父子无辜枉死,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父亲吧。” 这位公主,原名叫爱新觉罗阿吉格,是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顺治皇帝的妹妹。她生于1641年,而康熙生于1654年,姑姑比侄子大了整整13岁。她的人生,跟小说里的无法无天、胡作非为没有半毛钱关系,反而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她这辈子,几乎就是为了政治联姻而生的。 1653年,为了笼络手握重兵、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顺治皇帝做主,把年仅11岁的亲妹妹建宁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大家要注意,吴应熊当时在哪?他不在云南,而在北京。说白了,他就是吴三桂留在京城当人质的。建宁公主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男欢女爱,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捆绑。皇帝把亲姑姑嫁给人质,就是为了让吴三桂看:你看,咱俩现在是亲家了,你可别乱来。 婚后,建宁公主和吴应熊在北京的府邸里倒也过了近20年安生日子。公主还给吴应熊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吴世霖。她甚至在1671年,也就是30岁那年,亲自跑到云南,给公公吴三桂祝贺六十大寿。 那时候,她可能还天真地以为,这种皇室亲戚的体面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 可惜,她嫁的,是“吴三桂”的儿子。 1673年,康熙皇帝决定“撤藩”,吴三桂一听急了,直接在云南反了。“三藩之乱”爆发,这把火,瞬间烧毁了建宁公主在北京的一切。 消息传到京城,吴应熊作为叛军首领的儿子,第一个被抓进大牢。 这才有了标题里那让人窒息的一幕。 1674年,三藩之乱的第二年。战事吃紧,福建的耿精忠也跟着反了,大清江山风雨飘摇。年轻的康熙皇帝需要用最严酷的手段来震慑所有观望的人。 杀鸡儆猴,这只“鸡”没有谁比吴三桂的亲儿子吴应熊更合适了。 可以想象,当建宁公主得知这个消息时,是何等的五雷轰顶。一边是自己的亲侄子皇帝,一边是自己的丈夫和亲生儿子吴世霖。 史料没细写她是怎么去求情的,但咱们都能想到,那绝对是放下了皇家公主的所有尊严,哭着、跪着、哀求着康熙,求他看在姑侄一场、看在自己是皇家血脉的份上,饶了丈夫和儿子一命。 但她面对的,是康熙。一个政治手腕极其老练的皇帝。 康熙心里比谁都明白,吴应熊是无辜的,他根本没参与造反。可在皇权和政治面前,亲情和无辜,一文不值。 康熙必须杀。不杀,不足以泄“国愤”;不杀,不足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不杀,他这个皇帝的位子都可能坐不稳。 于是,康熙帝顶住了姑姑的眼泪,坚决下令,将吴应熊和吴世霖父子,当众施以绞刑。 据说,临刑前,康熙对这位姑父吴应熊说了那句冰冷到极点的话:“今日你父子无辜枉死,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父亲吧。” 这句话,点透了整件事的残酷本质:你们的死,不是因为你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们的身份。你们是吴三桂的至亲,这就是你们的原罪。 丈夫和儿子的死,对建宁公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你以为这就是悲剧的终点吗?不,这只是开始。 因为公主的身份,康熙没有杀她,而是把她和她剩下的小儿子们(据说是两个)软禁了起来。 这一关,就是七年。 1681年,康”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了。吴三桂已经病死,康熙彻底腾出手来,开始“斩草除根”。 他想到了还被关着的姑姑和她那两个无辜的小儿子。 康熙再次下令,将建宁公主仅剩的两个亲生骨肉,全部缢杀。 至此,建宁公主的丈夫、孩子,全都被她的亲侄子康熙杀得干干净净。 1681年之后的建宁公主,是怎么活下去的? 史书记载,她一个人在那座空荡荡的公主府里,又孤苦伶仃地活了23年。从40岁,一直活到1704年,63岁。 这33年的幽禁岁月,她每天面对的是什么?是丈夫临刑前的眼神?是孩子们被勒死时的挣扎?还是对远在云南、一手导致这一切的公公吴三桂的滔天恨意? 她成了彻头彻尾的政治牺牲品。父亲皇太极把她当棋子,侄子康熙把她当弃子。 讽刺的是,她当年和吴应熊住过的公主府,后来在北京成了有名的“凶宅”。 老北京传闻,那宅子“夜里能听到丝竹之声,还夹杂着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连纪晓岚都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过一笔,说那里闹鬼。 百姓们都说,那是建宁公主的阴魂不散。 她死后,园寝在日伪时期被盗掘,地宫里只剩一个骨灰罐,什么都没有。现在,那片地方更是早就被平毁,连一丝痕迹都找不到了。 这个大清的长公主,生不由己,死无宁日,连最后安息的地方都没能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