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年羹尧幼年曾拜浙江汪某为师,等年羹尧发达时,汪某已经去世了。汪某去世后,家道便开

年羹尧幼年曾拜浙江汪某为师,等年羹尧发达时,汪某已经去世了。汪某去世后,家道便开始中落。此时,正是年羹尧炙手可热的时候,于是汪某之妻便让儿子长途跋涉到西北,希望能在年羹尧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见到年羹尧可不容易,通报了好几层,才被带到大帐。 汪公子“扑通”就跪下了,磕头,报家门:“年大将军,家父乃是您在浙江的恩师汪某……” 年羹尧当时正忙着处理军务,一听,抬了抬眼皮。他当然记得这位老师。 可“记得”和“怎么对你”,是两码事。 在汪公子想象中,年羹尧怎么也得拉着他的手,热泪盈眶,大喊“恩师之子,就是我的兄弟!”然后立马安排个肥差。 结果呢? 据一些野史笔记里传,年羹尧只是“哦”了一声,脸上没什么表情。他打量了一下这个风尘仆仆的“师弟”,从他身上,年羹尧看到的不是恩情,而是“贫穷”和“攀附”。 他叫人拿来一百两银子,扔给汪公子,说:“你老师于我有恩,这银子你拿去。路途遥远,你也不容易,回去吧。至于官职……军中没有闲职。” 一百两银子,就把“恩师之后”给打发了。 汪公子拿着银子,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他千里迢ch跋涉而来,求的是个“前程”,不是“遣散费”。但看着年羹尧那张不容置疑的脸,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这事儿传出去,有人说年羹尧不近人情,忘了本。 当一个人“飘”到一定高度时,他眼里已经没有“人情”,只有“利弊”和“等级”了。 一个落魄的师门故交之子,对他来说有什么用?能帮他打仗?还是能帮他在朝中巩固势力?都不能。那凭什么要在他身上浪费资源? 这种“极度实用”和“极度傲慢”,贯穿了年羹尧的后半生。 后来雍正皇帝给他写信,那都得客客气气,称他“恩人”。可他呢?他给雍正的奏折,口气大得吓人,有时候甚至像上级给下级下指令。 他膨胀到什么地步?他手下的人,只知道有“年大将军”,不知道有“雍正皇上”。这在古代,是掉脑袋的死罪。 更绝的是,后来抄他家,在他收藏的康熙御赐物品上,发现了七个字:“皇帝挥毫不值钱”。 这不就是把“我要造反”写脸上了吗?康熙是他爹的爹,你敢这么侮辱先帝,雍正能饶得了你? 所以,一个连皇帝父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人,又怎么会去在乎一个落魄的、对他毫无用处的“恩师之子”呢? 他后来的倒台,那真是墙倒众人推。雍正只用了几个月,就把他从云端拽进了地狱。九十二条大罪,条条要命,最后赐他自尽。 年羹尧这一倒,他这一个支脉算是彻底玩完了。儿子被杀,家人流放,跟《红楼梦》里的曹家一样,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曹雪芹家当年也是接驾康熙,何等风光?雍正一上来,说抄就抄,最后曹雪芹落得个“举家食粥”的下场,才逼出了一部《红楼梦》。 年羹尧和曹家,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朝倒台,全家玩完”的典型。 但是! 今天这事的“独特角度”来了。年羹尧是死了,他这一支也完了。可“年家”这个大家族,就这么没了吗? 并没有! 这就要提到年羹尧的亲哥哥——年希尧。 这兄弟俩,简直是两种活法。年羹尧是武将,性格张扬,大开大合,喜欢站C位。年希尧是文官,长期在内务府工作,管着景德镇烧瓷器之类的活儿,主打一个“低调”和“专业”。 弟弟在外面呼风唤雨的时候,哥哥在后宫默默搞后勤。 等到年羹尧出事,雍正大怒,按理说要株连九族。可雍正这人拎得清,他知道年希尧和年羹尧不是一路人,而且年希尧手上的活儿干得不错,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人替。 最关键的是,年希尧会做人。弟弟倒台后,他立马撇清关系,痛哭流涕,主动上交家产,态度要多诚恳有多诚恳。 雍正一看,行,就这么着吧。虽然也受了牵连,被降了职,但好歹保住了命,也保住了家族的根。 风头过去后,年希尧这一支,又慢慢起来了。 而他们“起来”的方式,你绝对想不到。 他们没再去做那种“掉脑袋”的军功权臣,而是干起了另一门稳当的生意——在北京城当“包租公”! 年羹尧用命换来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而他哥哥年希尧这一支,靠着在内务府积攒的人脉和资产,趁着清朝中后期旗人败家,开始大量收购北京城内外的土地和房产。 尤其是在西直门、大兴、通州一带,年家置办了大量的铺面、四合院和田地。 到了民国初年,年家的后人,比如一个叫年锡纯的,那真是北京城里数得着的“房哥”。光是西直门内南小街那一片,一溜的铺子,什么豆腐坊、裁缝铺、药店,房契上写的都是“年家”。 他们靠着收租,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弟弟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权势滔天,结果呢?死无全尸,后代流放。他看不起那个穷酸的“恩师之子”,觉得给一百两银子都是天恩浩荡。 哥哥年希尧,低调做官,精明投资。他们家族安安稳稳地当地主、当房东,靠着“死资产”,硬是把家族的富贵延续了几百年。

评论列表

国之中年人
国之中年人 7
2025-10-26 18:16
刻薄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