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句话传遍台湾,赖清德万万没想到:局面变化得这么快。赖清德没有想到,特朗普对台态度竟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棋子变弃子只在一瞬之间。亦或者说局面变化得实在太快,就连特朗普都真正做好了放弃台湾,不打台湾博弈牌转而向大陆再度妥协让步的准备。 特朗普一句关于中美贸易谈判“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利”的表白,可把赖清德吓得不轻。尽管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在台协会”火速澄清,称特朗普的言论仅针对经贸,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但赖清德办公室心急火燎的否认姿态,反而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焦虑。 这种近乎条件反射的回应,恰恰印证了“台独”势力对其生存环境的极度不自信,生怕被背后的靠山交易掉。 特朗普的言辞并非孤立事件。他上任百天以来,对台湾展现出的更多是“美国优先”的算计而非盟友般的呵护。最具冲击力的举动,莫过于援引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对台湾加征高达32%的关税。这一刀结结实实砍在了台湾经济上,彻底击碎了民进党当局精心编织的“倚美”美梦。赖清德在事发后几乎“神隐”,最终只能提出扩大对美采购等“五项策略”被动回应,被舆论嘲讽为“对美投降谈话”,是在“掏空台湾”而非帮助台湾。 经济上的盘剥远不止于此。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台积电等关键企业向美国转移产能和尖端技术,被形象地称为变“台积电”为“美积电”。这种掏空产业根基的做法,结合天价军售的勒索,让台湾社会清晰看到,在特朗普眼中,台湾的战略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可被榨取的经济利益和可被售卖的武器装备上,而非其所谓的“民主灯塔”意义。 与此同时,岛内政治格局也出现了对赖清德不利的演变。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明确表态,若当选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创两岸和平。这一主张与民进党顽固的对抗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为担忧台海风险的台湾民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郑丽文发起“在野大联盟”下架民进党的目标,与特朗普对赖清德当局的贸易施压及军事索求,无形中构成了内外夹击之势,让一味“倚美抗中”的赖清德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 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实战化演练,则构成了最直接的威慑。这些行动规模和实战化程度前所未有,明确警示任何企图突破红线的“台独”行径都将面临严重后果。当特朗普政府要求台湾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10%时,其背后逻辑是让台湾自己承担更多对抗成本,甚至做好“豪猪”般的准备,而非承诺无条件保护。这种姿态与解放军展示的压倒性实力一起,将赖清德当局逼入了墙角:若继续挑衅,可能触发难以承受的后果;若妥协退让,则难以向“台独”基本教义派交代。 特朗普的交易性思维在此刻显得尤为关键。有分析指出,其团队中存在“弃台控独论”的思潮,即视台湾为可交易的筹码,并担忧“台独”势力不受控的挑衅可能将美国拖入不愿直接面对的冲突。当特朗普表示中美贸易谈判有利于“统一与和平”时,无论其本意如何,都触及了“台独”最敏感的神经,暴露了台湾在其战略天平上可能的分量是可以协商的。 赖清德当局的困境已然全面显现。对外,其全力依附的美国展现出强烈的交易性和利己主义,随时可能为更大利益调整策略。对内,反对党提出不同于“倚美抗中”的路线选择,吸引着期盼和平发展的民意。而大陆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能力坚定不移,通过持续强化的军事行动与经济反制,清晰划出了“台独”绝无可能逾越的红线。 历史一再证明,甘当棋子者终难逃被弃命运。赖清德若仍执迷不悟,继续在“台独”绝路上狂奔,不仅将给台湾带来巨大风险,也必将使自己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悲剧角色。唯有认清大局,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为台湾找到真正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