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新闻网
呵护科创种子健康成长
——冀南新区厚植科技企业成长沃土
清晨,忆力佳(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专注提取神经酸——一种对人脑神经系统具有特殊保健功效的营养物质。作为新近入选“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忆力佳已推出神经酸压片糖果、凝胶糖果及饼干等多款产品。

如今在冀南新区,像忆力佳这样专注细分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快速成长。截至目前,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已有25家企业成功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覆盖生物产业、医疗模拟设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冀南新区以邯郸中关村为载体,通过政策赋能、资源对接、服务护航构建的全周期培育体系,标志着区域创新生态正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迈进。
政策精准滴灌,破解申报难题
“以前觉得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块‘硬骨头’,光数据归拢和材料格式就让人头疼,多亏中关村团队全程指导。”河北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宏郁感慨道。这家专注户外帐篷技术研发的本地企业,曾因不熟悉知识产权材料整理流程而申报受阻。
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产业服务部了解情况后,立即组建专项辅导小组,不仅为企业制作政策解读文件,还手把手指导规范整理财务报表、研发项目立项证明等材料。“他们甚至帮我们核对了材料中的数据逻辑错误,最终一次申报成功。”孙宏郁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河北瀚如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仿生模拟制品的企业,此前因缺乏资质背书,在与医院合作时屡屡碰壁。“医院采购时会问我们是不是科技型企业、有没有研发能力,没有入库资质连合作门槛都达不到。”公司总经理胡岳表示。在中关村团队协助下,企业不仅梳理了产品研发报告和专利申请材料,还顺利对接冀南新区科技局,最终成功入库并与北京两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
为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企业,邯郸中关村还通过“中原创新汇—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开展集中辅导,并针对共性问题整理“常见错误清单”,确保企业准确理解政策。
资源深度对接,织密协同网络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技术、人才、市场支撑,我们要做的是把京津创新资源‘引过来’,把本地企业需求‘送上去’。”邯郸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李宪国表示。基于这一思路,邯郸中关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抓手,搭建“政校企,产学研”立体协同平台,为25家入库企业链接全链条发展资源。
技术对接方面,构建“高校智库+导师天团”双重支撑体系。与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12所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研发基地与实习实训平台。同时聘请80位“百人计划”创新创业导师,形成覆盖智能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的服务矩阵。
人才服务方面,打造“引才+育才+留才”全周期体系。联合冀南新区管委会推出专项招聘活动,通过“智联招聘”开设专属板块打破地域限制。依托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冀南技师学院等本地职校资源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针对高端人才,通过“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吸引返乡创业团队。
市场拓展方面,构建“展会推介+赛事引流+生态链接”三维网络。依托中关村全国创新网络,今年已组织数家入库企业亮相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值得关注的是,邯郸中关村连续三届承办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赛,并将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全国赛首次引入河北,通过大赛为企业对接意向客商超80家。
服务全程护航,优化生态环境
“企业遇到问题在群里发一条消息,工作人员很快就响应,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能专心搞研发。”胡岳对邯郸中关村的服务赞不绝口。为提供全方位保障,邯郸中关村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中心”,整合29家专业服务机构,覆盖融资、空间、政务等多个领域。
融资服务方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依托中关村全国创新网络链接金融机构,联合推出适配性金融产品,有效破解资金难题。
空间保障上,提供定制化生产经营场地支持。河北瀚如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时,园区精准匹配专用生产空间并协助完成设施改造,大幅缩短筹备周期;北京莫德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计划将生产线全部迁移至此,看中的正是这里优良的环境和低成本的政务沟通优势。
政务服务领域,深度融入“邯郸办事不用跑”体系,与冀南新区共建高效服务机制。针对企业审批手续、政策申报等需求安排专人“一对一”指导,通过流程优化、材料预审等举措压缩办理时限,与新区“上门服务帮帮团”“企业诉求直通车”形成合力,实现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对接的转变,确保企业诉求快速响应解决。

目前,冀南新区已完成1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进度良好。“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需加快增速达成后续目标。”邯郸冀南新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黄平表示,未来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邯郸中关村等平台作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邯郸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