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娃哈哈跟宗馥莉一起给宗泽后做局了。 宗泽后刚刚弄出“娃小智”想着对标宗馥莉的“娃小宗”,还抢先签下150多家经销商,结果呢,宗馥莉直接重新启用“娃哈哈”,“娃小智”要么跟经销商解约赔钱,要么就跟“娃哈哈”硬拼,但是正常人都不会选择一个名不经传的新品牌,肯定会选择“娃哈哈”这种国民品牌。只能说宗泽后怎么做都是输了。 宗馥莉的“娃小宗”品牌从高调推出到悄然退场,仅仅用了41天。10月23日,宏胜系突然通知经销商,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而非此前规划的“娃小宗”。 这场被舆论称为“家族内斗”的大戏,在宗泽后全力押注“娃小智”后,出现了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转折。 宏胜集团今年已申请数十个“娃小宗”相关商标。然而,当叔叔宗泽后迫不及待地推出“娃小智”并签下150多家客户时,宗馥莉却突然回到了“娃哈哈”的怀抱。 2026年销售年度保证金任务完成率只有10%-20%,远低于去年提前完成的盛况。中小经销商们担心,支付保证金后收到的是市场认可度低的新品牌货品,可能面临滞销风险。 老牌企业的渠道网络如同百年大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位与娃哈哈合作超20年的经销商坦言:“小老板(宗馥莉)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然而,更多的经销商却用拒绝打款表明了态度。 在这场家族博弈中,国资扮演了关键角色。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委持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份,是单一最大股东。 当宗馥莉取消员工的“干股分红”,当6000名娃哈哈员工被要求转签劳动合同至宏胜系,国资方面不可能坐视不管。 娃哈哈集团资产仅占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的15.67%,营业收入更只占2.74%。宗庆后当年精心设计的体系,如今却成了女儿难以逾越的障碍。 10月24日,娃小智的招商人员急忙表态:二者并非竞争关系,娃小智也没有要求经销商代理了“娃小智”就不能代理“娃哈哈”。这与他们此前要在市场上与娃小宗一决高下的姿态大相径庭。 从“配方一样,价格更低”的挑衅,到“不是竞争关系”的缓和表态,娃小智的态度转变只用了短短几天。 宗庆后离世后,娃哈哈面临的问题其实是许多第一代企业的通病:企业家个人色彩过于浓烈,以至于企业无法脱离创始人独立生存。 宗庆后凭借个人威望和政商默契维持的平衡,在宗馥莉手中难以复制。 她试图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取代人情纽带,却忘了生意场不仅仅是合同与法则。当她不在周末和晚上10点后给员工发工作消息时,这种边界感固然专业,却难以凝聚人心。 企业的传承,不仅仅是股权的转移,更是关系网和人情世故的交接。 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宗泽后的“娃小智”已悄然将经销商规模从100多位发展到1000多位,试图在夹缝中求生。而重回娃哈哈的宗馥莉,面前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商标权属的僵局未破,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依旧,国民品牌的未来依然迷雾重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