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帅化民曾表示:“当所有的台湾人,都不承认自己中国人身份的时候,那么对于大陆来讲,他们就是一群外国人,那到时候,大陆的军队打一群外国人,还会手下留情吗”? 帅化民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军旅家庭,父亲帅镛是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早年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1949年,他随家人渡海抵达台湾,从小在军眷村长大,学校教育仍保留大陆地理和古文内容,这让他从小就牢固树立中国人身份认同。进入军旅生涯后,他逐步升迁,先任陆军营长、旅长,后担任主任教官,1995年晋升中将军衔,主管国防管理学院。在冷战时期,他亲历美苏博弈,目睹大陆经济崛起和中美摩擦加剧,总认为台湾过度依赖美国军售,不仅耗费巨资,还会将岛屿推向大国博弈的险境。这种经历,让他形成务实视角,对两岸事务有独到见解。 退役后,帅化民转入政坛,当选国民党立法委员,活跃于议会辩论,经常针对军备政策发声。他反对台湾大举采购美制武器,认为这会加剧台海紧张,岛屿成为外部势力的棋子。退休后,他频繁登上电视节目,以接地气的语言剖析两岸议题。2024年5月,他第三次返回江西宜春奉新县赤田镇店上帅家祠堂祭祖,亲眼看到家乡高铁四通八达,乡村经济红火,这让他更坚定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信念。帅化民的言论总是直击痛点,避免空谈套话,而是基于历史和现实逻辑,提醒岛内民众审视身份根源。 台湾社会身份认同变化明显,受教育改革影响,中学古文选段从60篇减至15篇,中国神话传说如哪吒闹海已成陌生概念。民调显示,超过半数年轻人自称仅属台湾人,不再提及中国人身份。这种转变源于课本本土化进程,逐渐淡化共同历史记忆。帅化民在节目中指出,这种否认会让两岸血脉纽带松动,大陆同胞视台湾居民为外人。2024年夏,一档台北访谈节目讨论青年认同时,他直言岛上若人人撇清中国归属,大陆部队面对的便是异邦力量,那时军人们还能网开一面吗?这番话基于开罗宣言和1945年台湾光复事实,强调国民党退台仅为暂时代管,产权早已确立。 岛内政客言论进一步复杂化局面。蔡英文提出互不隶属论,赖清德推动两国论框架,甚至用公司并购比喻两岸关系,这些观点看似创新,实则回避历史共识。马英九2024年6月在敦煌研究院演讲,脱稿谈和平民主统一,强调尊重台湾意愿,但会场掌声稀疏,显示分歧犹存。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为首选,武力仅作底线选项,为顾及同胞情感而克制。帅化民的警示不是恐吓,而是提醒身份疏离的风险会放大冲突烈度。两岸本一家,否认中国人身份,只会自绝根源,让统一进程更曲折。 大陆军力稳步提升,2024年印巴空战中歼-10CE战机表现突出,岛内军迷直呼震撼。这种实力展示并非炫耀,而是维护主权底线。台湾去年有277万民众赴大陆旅游,亲历上海外滩繁华和北京故宫古韵,返岛后心态多有转变。两岸交流大门敞开,祭祖团组频繁,基层互动拉近距离。帅化民推动这类活动,认为民间串联是化解误会的关键。身份认同非抽象概念,而是关乎骨血传承,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逾越红线,台湾为领土不可分割部分。 节目播出后,岛内舆论热议,社交平台转发量激增,网友围绕身份界限展开辩论。帅化民未停步,继续上节目回应军售话题。7月,桃园市议员于北辰夸大补给舰功能,声称可载战机起降,他当即澄清补给舰专司后勤,无此能力。这种专业反驳,凸显他军事素养。岛内军备竞赛加剧,美方武器倾销让台湾财政吃紧,却难换实质安全。两岸和平需双向努力,大陆尊重民意,推动民主方式团圆,帅化民的观点正体现了这种务实路径。 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完整版图。否认身份,只会让台湾居民陷于孤立,成外部博弈牺牲品。帅化民一生从大陆来台,军政两界历练,始终坚守一个中国底线。他的警示如镜子,照出岛内分裂隐患,也点明交流出路的必要性。2025年3月访谈重申此言,引发新一轮反思,显示两岸议题热度不减。未来,更多台湾民众通过旅游和网络,重新认识共同根源,这或许是化解纠葛的起点。 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身份认同仍是核心症结。帅化民的话虽直白,却道出潜在危机:疏离血脉,统一成本将水涨船高。大陆实力摆在那,和平意愿明确,但底线不容触碰。岛内需正视历史,避免政客操弄民粹。民间往来是良药,去年旅游数据已证明其效果。帅化民的经历横跨海峡,代表许多老一辈的共识,他的发言推动理性讨论,值得岛内年轻一代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