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老的最后告别中,
有一件“国家级”待遇,
九成九的国人终生难以企及——
那面覆体的五星红旗。
别误会,它不等于“国葬”。
真正以国葬入土的,翻开史册也寥寥无几:
宋庆龄,顶着“前朝国戚”的身份,
却在至暗时刻站到了人民阵营,
反蒋、救人、呼号国际援助;
霍英东,封锁禁运的年月,
把弹药和药品硬塞进鸭绿江,
把全家性命押在共和国的黎明。
他们同样没有国葬,
却用一生换来同样的“国旗一盖”。
杨老也未获国葬之名,
却配得上这份无言的殊荣——
盛年扬名海外,却在古稀之年拖家带口回国,
把余热塞进课堂、把人脉铺成桥,
让中国的名字在顶尖期刊的角标里频频闪现。
上一位享此规格的,
是“让天下人远离饥饿”的袁老。
若这还叫“贡献平平”,
试问怎样的高度,才配得上那面鲜红的布?热点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