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

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忽然对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 年这一年,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虚弱到需要靠止痛针才能维持清醒。 在病榻上,他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再看一次天安门。 当轿车缓缓驶过长安街,邓稼先凝视着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突然轻声问身边的妻子:“30 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这个问题,仿佛一颗石子,投入了时间的长河,泛起了层层涟漪。 1958 年,对于邓稼先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这一年,他接到了国家要研制原子弹并希望他负责的任务。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着外部的核威胁,研制原子弹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 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从那以后,邓稼先就告别了结婚仅 5 年的妻子,开始了长达 28 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 他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大漠,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之中。 在那里,他带领着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他们就用手摇计算机,甚至拨算盘,噼里啪啦的算珠声常常响到天明。 没有足够的资料,他们就四处搜集,甚至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的角落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由于保密需要,邓稼先变得沉默寡言,他的名字从学术刊物中消失,身影也从众多好友的视野里隐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 1964 年 10 月 16 日,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此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并在 1967 年 6 月 17 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 从 1958 年到 1986 年,28 年间,我国共进行了 32 次核试验,其中有 15 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并且 100% 获得成功。 他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直到他逝世前 35 天,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晓。 或许正是因为多年的默默奉献,让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的付出是否会被人们铭记,产生了一丝疑虑。 他深知,自己和众多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付出了青春、健康,甚至是生命。 他们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拼搏奋斗,只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但他也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忘记他们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其实,邓稼先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如今,在他的故乡安徽怀宁,有邓稼先故居,那里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 在四川绵阳,有 “两弹城”,里面保留着邓稼先曾经工作和生活的痕迹。 还有许多地方,以 “稼先” 命名道路、学校、公园等,这些都成为了纪念他的地标。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还会给本科新生赠送《邓稼先传》,激励学子们涵养爱国情怀,传承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 在高校的课堂上,邓稼先的故事也经常被提起,他成为了广大学生心中的榜样。 在网络上,关于邓稼先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年轻人会在 B 站等平台上观看关于他的视频,用弹幕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缅怀。 山西临汾的写字楼广告位上,也曾张贴出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海报,网友们纷纷评论,“他们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邓稼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