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比宋祖英差在哪?”2011年一次颁奖晚会上,那英和宋祖英同台,谁知主持人的一句无心之言,引得那英当场发飙,而接下来宋祖英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知道了什么叫“秒杀”。[无辜笑] 那英和宋祖英年龄相近,但成长轨迹完全不同,那英早年模仿苏芮出道,被称为“苏丙”,后来凭借《征服》等作品成为流行乐坛的“销量女王”,她的成功带着很强的草根气息,更多是靠天生的好嗓子和对市场的敏锐把握。 而宋祖英从湘西山区一路走出来,经过音乐学院系统训练,成为中国民族声乐领域第一位博士,她的《小背篓》《好日子》等作品几乎成了春晚的固定节目,还曾站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晚会上这个小插曲,背后其实是两种音乐评价标准的差异,有人记得那英试着唱过宋祖英的《小背篓》,高音部分明显吃力,而宋祖英翻唱那英的《山不转水转》时,却能自然地融入民族唱法的韵味,这种区别来自她们完全不同的训练背景,民族唱法需要长期、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流行唱法则更看重个人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艺术评价体系里,民族唱法往往被放在更高的位置,宋祖英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家,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场合代表中国献声,那英虽然在流行领域影响力巨大,但她的成就更多体现在市场反响和大众传播度上。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人后来的发展路线上,宋祖英逐渐转向幕后,担任文工团团长,而那英一直活跃在《中国好声音》等综艺一线,持续接受市场的直接检验。 其实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本来满足的就是不同的审美需求,那英的歌声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人,是因为她唱出了普通人的情感纠结与豁达,她的《白天不懂夜的黑》《一笑而过》成为一代人的情感记忆。 宋祖英则通过《爱我中华》这样的作品,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两者本质上是在思考艺术的不同价值维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人开始打破流派界限,像萨顶顶将民族元素融入电子音乐,龚琳娜用创新方式演绎传统民歌,周深等新生代歌手更是自由游走于美声与流行之间,这种融合也许正是对“雅俗之争”最好的回应,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 那英和宋祖英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成功,一个扎根于大众日常情感,一个致力于艺术高度探索,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在当下多元的音乐环境里,听众其实不需要选择站队,反而可以同时欣赏《默》的细腻和《大地飞歌》的壮阔。 网友们对此的评论五花八门: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宋祖英是国家队选手,那英是俱乐部球星,评价体系根本不一样。” “拿唱功比不公平,她俩赛道不同,宋祖英是艺术家级别,那英是流行天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顶尖,都值得尊重。” “那英当时确实有点急了,但话说回来,谁不想被尊重呢?主持人也是,区别对待太明显了。” “说实话,那英唱《小背篓》是真不行,但宋祖英唱《山不转水转》是真有味道,这一下就看出专业训练的功底了,流行歌手在基本功上确实要虚心。” “什么代表中国音乐?能走进老百姓心里的就是好音乐。宋祖英的歌过年听有气氛,那英的歌失恋听有共鸣,这有啥好争的。” 抛开所谓的“地位”和“头衔”不谈,单从音乐本身来说,你觉得是那英的歌陪伴你的时光多,还是宋祖英的旋律让你更感亲切? 官方信源: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