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建安十二年,张绣神秘死亡,当夜亲兵听见帐内剑刃坠地之声,晨起发现他跪坐在血衣前,

建安十二年,张绣神秘死亡,当夜亲兵听见帐内剑刃坠地之声,晨起发现他跪坐在血衣前,案几摊开的地图标着乌桓——归顺曹操已近八年的张绣,屡立战功,谁杀了他? 早在建安四年(199年),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于官渡之战前夜归顺曹操。这一选择极具战略价值——曹操正值用人之际,当即表绣为扬武将军,并为其子曹均娶绣女为妻,结为姻亲。此后在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建安十年(205年),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增邑至二千户。 然而,表面的荣宠之下,暗藏着无法消弭的隐患。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记载:“太祖(曹操)纳济妻,绣恨之。”更致命的是建安二年(197年)的宛城之变中,张绣部将胡车儿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爱将典韦。 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威胁出现。曹操次子曹丕逐渐崭露头角,他对这位杀兄仇人毫不掩饰敌意。《魏略》明确记载:“曹丕常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这句话成为悬在张绣头上的利剑。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张绣正是在这次远征途中去世。《三国志》仅简略记载:“绣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而薨。”但裴松之在注中特别指出:“魏略云绣自杀,盖畏曹丕之害也。” 张绣的死亡方式虽在正史中存疑,但其家族的最终命运却印证了这种担忧。数年后,其子张泉因卷入魏讽谋反案被诛,《三国志》明确记载:“泉诛,国除。”这恰好应验了张绣生前“终不为曹氏所容”的担忧。 从历史脉络看,张绣之死是建安年间政治生态的缩影。表面上是归顺将领的自然死亡,深层却是政治恩怨的必然结局。即使曹操出于政治需要表现出宽容,但杀子之仇与政治猜忌始终存在,最终究竟是曹丕的威胁还是张绣的“自杀”已经无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