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戴欣怡通讯员宗伟廖冰丁佳意

受访者供图
“倒车,请注意……”伴着熟悉的电子提示音,环卫小车在祥符街道一座公厕旁停下,徐俊昌拎着工具箱,快步走向故障点。几个维修师傅正围着下水管道发愁——蹲坑区下水不畅,疏通了两天,问题依旧。徐俊昌俯身,敲了敲管道,找出症结:“不是管道堵了,是化粪池满了。”不过个把小时,水流恢复了顺畅。
这位能精准判断公厕“病因”的公厕保洁班长徐俊昌,来自杭州市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就在本周,徐俊昌被住建部评为2025年全国“十佳环卫人”,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入选者。从一名电焊工学徒,到管理43座公厕的“活地图”,23年的环卫生涯中,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新环卫工人”?

受访者供图
从焊工到“活地图”
“一把扫帚扫天下”,是许多人对保洁员的印象,但徐俊昌却是个“技术型”保洁员。
徐俊昌的环卫生涯始于2002年,最初的工作与扫帚无关,而是与焊枪打交道。“刚开始我做的是垃圾中转站设备的维修,电焊工起步,边干边学。”徐俊昌肯钻研,自创了“烧电焊”工作法,将维修效率提升三分之一以上,后来在全市推广,累计为单位节省维修成本超过200万元。
技术的精进,还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2015年,杭州一处承担全市粪便处理任务的倒粪码头设备突发故障,厂家已无法维修。
徐俊昌临危受命,进入核心区排查。“当时机器一半浸在粪水里,看不到具体故障,我就结合现场房屋结构,想办法爬到二楼房顶,打了个洞,用钢管和钢丝绳吊葫芦,把机器吊上来维修。有些配件已经买不到了,我就自己画图制作。”连续奋战三天,徐俊昌终于修好机器,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2020年,徐俊昌转岗担任公厕保洁班长,管理拱墅区祥符街道的43座公厕。听起来不像修机器那样技术性强,但琐碎和突发状况一点不少:耗材配送、日常巡查、设备检修、化粪池清理……五年工作下来,徐俊昌对每座公厕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同事间有了“活地图”的称号。
“我一开始有个笔记本,会记下每个厕所的人流量、设施状况。记满后又换了一本,但没以前那么丰富了,因为已经记在脑子里。”徐俊昌说。

受访者供图
43座公厕的“管家经”
转岗管理公厕,对徐俊昌而言,是从“技术攻坚”转向了“精细服务”。他管理的43座公厕,要求做到“一客一清”——每使用一次就立刻打扫,确保无污渍、无异味。
“公厕卫生打扫,越是节假日越忙。遇到国庆、春节这些节假日,人流量大,我就把精力集中在繁忙的公厕,一起打扫、维持秩序,保障市民使用需求。”徐俊昌提到,“我们整个环卫团队也很团结,不是单打独斗。平时不管哪个班长、维修师傅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开口,大家都会随叫随到。公厕管理员发现设备坏了,会发到工作群里,维修师傅看到就会立刻去修,小毛病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找班长协助。我也经常接到其他班组的求助,帮他们处理维修难题。大家互相帮助,工作氛围很好。”
杭州亚运会期间,徐俊昌管理的公厕有8座位于亚运场馆核心区域,服务保障标准极高。他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不间断巡查公厕,快速处置突发状况,确保公厕以最佳状态迎接八方来客。历年的防汛抗台等应急保障中,他也总是冲锋在前。23年来,徐俊昌的每个春节几乎都在岗位上度过。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最近又被评为“十佳环卫人”,荣誉等身的徐俊昌说,其实每次获奖都很意外。“我每天想的就是把工作做好,没想过这么多荣誉。但荣誉多了,责任就重了,关注的人多了,更不能辜负大家。”
如今50岁的徐俊昌,已在杭州扎下了根。孩子在此立业,父母也从河南接来安度晚年。他每天开着环卫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维护着这座城市不起眼却必不可少的“体面”。
当被问及对这座城市的看法,徐俊昌朴实地笑笑说:“杭州很美!”
而这份美丽,也有他贡献的一份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