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85年,冯友兰过90大寿,请梁漱溟来。梁漱溟开始说天气不好,拒了。后来,他直

1985年,冯友兰过90大寿,请梁漱溟来。梁漱溟开始说天气不好,拒了。后来,他直说:还不是因为你太不要脸了。 冯友兰1915年考进北大中国哲学门,那时候胡适和梁漱溟刚来校教课,他俩都听过,学了不少中西比照的门道。毕业回开封教书,顺道娶了任载坤,她爸是河南女权先驱,两人后来生仨娃,大女儿宗璞写了不少书。 1919年冯出国,哥大跟杜威和孟大格学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脑子转得飞快,写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点出中国人重道德不重工具的毛病。1923年回国,先在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晃荡,抗战时去西南联大,当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还给校碑写字。 从1927到1937年,他埋头搞中国哲学史,出了多卷本大作。1952年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书,一直干到退休。冯这辈子,哲学就是命根子,从青年到老去,总在琢磨人生的道理。 梁漱溟比冯小两岁,1913年进北大预科,1917年正式读印度哲学。1921年起在北大讲东西文化,出了本书,说中国别学西方物质那套,也别像印度出世,得走中间路。20年代去山东邹平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推动农村教育和自治。30年代掺和调解国共事儿,抗战去重庆,继续搞社会改造。1946年后回北京,专攻儒学,写了《人心与人生》。 俩人早年交情铁,在北大时常聊哲学,碰撞出不少火花。冯留学回来,梁也正忙文化实验,两人观点虽有分歧,但互相尊重。可后来冯的路子变了味儿。50年代起,他的学说被扣上唯心主义帽子,一波波批判下来,他开始主动写文章检讨自己,认错130多次。 胡适私下跟人说,这家伙会算盘,打得精。冯的诗集《咏史》25首,有人觉得在拍马屁,观点跟早年独立思考背道而驰。学生钱钟书公开说他没文人人格。圈里人议论纷纷,说他见风使舵,像墙头草,朝秦暮楚。 1985年12月,冯90岁生日,北大哲学系办活动,他想在家小聚,特意让女儿宗璞打电话请梁。梁先说天冷腿脚不灵便,婉拒了。几天后,信寄到,梁直言不讳:不去宴席,是因为你过去那些事儿太丢人。梁点名冯在运动中反复变脸,检讨自己,附和权贵,甚至带头批古人,那股子弯腰劲儿,让他看不下去。梁这话说白了,就是对冯知行不一的失望。 冯早年留学时那么硬气,回国讲中国哲学史时那么严谨,怎么就一步步成了别人眼里的伪君子?这事儿传开,圈里人摇头叹气,说冯丢了文人骨气,晚节不保。梁的信戳中要害,冯的那些文字,从独立到迎合,成了笑柄。 外界有“冯友兰现象”的说法,指他多次变脸,谄媚权势,像个满嘴谎言的家伙。多年后回头看,这评价虽刻薄,但也难圆其说。冯真就错得离谱?时代浪潮下,他选择保身,可代价是丢了初心,让晚年不得安宁。 梁信末尾加了句:不愿去宴,但你来访,我必以礼待。冯读后,寄去自传《三松堂自序》,扉页题字,盼梁谅解。半个月后,冯带女儿上门拜访。梁收下书,聊起旧事,还赠冯《人心与人生》,亲笔题款。 俩人就这样和好如初,没真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