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的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的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无辜笑] 陶荣华与李发英从小一起长大,1979年陶荣华参军入伍,距离并未拉开两人的心,他们通过一封封书信传递思念。 1983年春节,利用探亲假期,他们在家乡举行了婚礼,甜蜜的相聚短暂如流星,仅20天后,一纸加急电报召回了陶荣华。 临行前他为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陶凯”,期盼自己能凯旋归来,亲眼见到孩子,然而1984年4月28日,英勇牺牲的消息击碎了这个家庭所有的期盼。 当时李发英寄往部队的信和孩子的照片,再也无法等来收件人,悲痛几乎将这个家庭淹没。 陶荣华的母亲因过度伤心卧床数月,面对嗷嗷待哺的幼子和沉浸在悲伤中的公婆,李发英擦干眼泪,选择留下,她谢绝了亲友劝她改嫁的建议,决心替丈夫尽孝,将孩子抚养成人。 生活的重担立刻压了下来,没有了经济来源,李发英开始像男人一样干重活,她下田种水稻,上山挖竹笋、砍毛竹,后来她到竹器加工厂做伐竹工,每天扛着沉重的楠竹行走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不知摔过多少跤。 为了多挣些钱,她又只身前往株洲打工,自己省吃俭用,把攒下的每一分钱都寄回家,多年的辛劳积攒,加上亲戚的帮衬,1999年李发英终于在老家盖起了四间新瓦房,让公婆告别了破旧的老屋。 2002年婆婆不慎跌倒后卧床不起,李发英悉心照料,每日喂饭、擦洗、按摩,直至老人能重新下地活动,然而有一个心愿一直因经济拮据而深埋心底,去丈夫的墓前看一看。 这一等,就是三十五年,直到2019年清明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李发英终于带着儿子陶凯来到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三十五年的思念与坚守,在见到墓碑那一刻化为决堤的泪水,她对着丈夫的墓哽咽喊道:“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已成年的陶凯,也第一次在父亲墓前磕头祭拜。 岁月流转李发英为公公婆婆养老送终,婆婆在世时曾紧紧握着她的手,将她视作亲生女儿,感念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如今李发英的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她也升级做了奶奶。 时光改变了容颜,却从未改变她的信念,她始终认为支持丈夫保家卫国是光荣的,并同样支持后代报效国家的选择,2023年至2024年,李发英先后被评为“湖南好人”和“中国好人”,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在四十年漫长的坚守里,李发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行动,她让我们看到,责任与爱,可以如此具体地融入一顿饭、一次搀扶、一次咬牙坚持中,这种源于平凡人的非凡韧性,在任何时代都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到‘儿子我给你养大了’这句话瞬间破防,眼泪止不住,35年的坚守,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的全部青春,向李发英妈妈致敬,您是真正的英雄!” “这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爷爷也是早年参军后没了音讯,奶奶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那个年代的女性真的太不容易了,她们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时代。” “陶荣华烈士为国捐躯,是英雄,李发英老人为爱坚守,撑起全家,同样是英雄!他们一家都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希望当地政府能多多关照这样的英雄家属,让好人得到好报。” “看完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又心疼,23岁放在今天还是个小姑娘,她却要用一生去践行一个承诺,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超越了生死,太伟大了。” “那张永远等不到主人开启的、装有儿子照片的家信,还有婆婆临终前那句‘你是我的女儿’,正是这些真实的点滴,构成了这份跨越四十年的深情,让人动容。” 在李发英的故事中,最触动您的是哪一个瞬间或哪一种品质,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还是她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官方信源:中国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