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然还是女人了解女人!我问婆婆,70后的翁帆为什么会恋上20后的杨振宁?我婆婆两

果然还是女人了解女人!我问婆婆,70后的翁帆为什么会恋上20后的杨振宁?我婆婆两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记得那天厨房飘着排骨汤的香气,婆婆擦着手慢悠悠说,翁帆在中山大学读翻译硕士时,杨振宁早已是诺贝尔奖得主。2004年他们结婚前,翁帆参加过杨振宁在清华的学术讲座,据说那天他讲到宇称不守恒时,整个礼堂静得能听见粉笔灰落下的声音。 她当时穿着米色针织衫坐在第三排,笔记本上记满了英文术语。 这种精神层面的牵引力,比任何浪漫告白都来得深刻。杨振宁会带她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草坪散步,指着爱因斯坦曾经坐过的长椅说“物理学家最懂时空的相对性”。2011年他们共同编译的《杨振宁论文选集》出版时,翁帆在后记里写“深夜校对着他年轻时的笔迹,仿佛触摸到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脉搏”。 你说哪个大学教授能给你这样的视野? 我婆婆搅拌着汤勺突然笑起来,说你看杨先生多细心。他们去大英博物馆看展,他会停在《女史箴图》前轻声问:“你觉得顾恺之的线条像不像量子轨迹?”后来翁帆在访谈里提到,杨老连她喝红茶加蜂蜜的习惯都记得,每次出差都会带当地特色的茶具回来。 这种日常里的珍视,比什么海誓山盟都实在。 倒是杨先生2006年接受杨澜采访时就说过,如果自己不在了,希望翁帆重新开始生活。这话现在听起来,比多少封情书都厚重。去年有人拍到他们在清华园看银杏,翁帆弯腰捡叶子时,杨先生始终撑着伞站在原地,伞柄微微朝她那边倾斜。 你们发现没有?真正懂爱的人从不把对方框在预设的角色里。 前两天翻到翁帆2014年写的散文集《在时间中漫步》,里面有段描写特别触动我。她说深夜书房里两盏台灯各自亮着,他演算公式的沙沙声和她翻译文稿的键盘声,像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在空气里共振。这大概就是灵魂契合的具体形态吧? 我婆婆最后盖上锅盖说,感情这事儿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跨越常规却特别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