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彩礼就是在卖女儿?那我反问你一句,我把我女儿好好养大,花的钱没有几百万,至少也有几十万吧?难道就值你那么区区几万块钱?我要的不是回本,是保障!彩礼呢从来不是买卖,而是女方婚前唯一能够握在手里的退路!”[作揖] 这话听着糙,但理儿一点不糙。我前阵子就在网上看到一个事儿,特别能说明白这个道理。有个姑娘叫小静,跟男朋友谈了好几年,感情挺稳定,就到了谈婚论嫁这步。小静家就是普通工薪家庭,她爸妈琢磨着,按他们那儿的行情,跟男方家要了10万块钱彩礼。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男方家条件其实还不错,开了个小加工厂,但男方妈妈一听要10万,脸当时就拉下来了,嘴里虽然没直接说“卖女儿”,但话里话外就是那个意思,说什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旧习俗”,“两个人感情好比什么都强,钱不钱的太伤感情了”。这话传到小静耳朵里,她夹在中间,别提多难受了。一边是自己爸妈,一边是未来的婆婆,她也觉得为钱伤和气不值当,就回家劝她爸妈,说要不彩礼就算了,或者少要点。 结果她爸一听就火了,拍着桌子说:“你懂什么!这钱不是给我跟你妈的,这是给你攥在手里的底气!他们家做生意的,今天看着风光,谁知道明天什么样?钱放在你手里,以后你俩过日子,不管是买车还是做点小投资,不都是你们的?万一,我是说万一,哪天他变心了,你离婚,手里有这笔钱,你至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吗?” 小静妈妈也在旁边抹眼泪,说:“闺女我们不是贪财,我们是怕你受委屈。你嫁过去就是人家的人了,我们能护你的日子就少了。这10万块钱,就是我们给你买的一份保险,图个心安啊。” 小静的父母态度特别坚决,这10万块钱一分不能少,而且必须在领证前给到小静自己的卡里,他们一分钱不要。男方家虽然一百个不乐意,但看儿子非小静不娶,最后还是不情不愿地把钱给了。因为这事儿,小静刚结婚那会儿,跟她婆婆关系挺僵的,婆婆总觉得亲家是算计他们家,看不起她这个儿媳妇。 日子就这么过着。谁也没想到,结婚才一年多,变故真的来了。因为市场大环境不好,加上一个大客户跑单了,小静公公的加工厂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为了救厂子,家里把所有积蓄都填进去了,还欠了外面不少钱,银行的贷款也催得紧。那段时间,家里气氛特别压抑,公公愁得头发白了一大片,婆婆天天在家以泪洗面,老公也是跑断了腿都借不到钱。 就在全家人都快绝望的时候,小静默默地拿出了一张银行卡,递给了她公公。她说:“爸,这里面是10万块钱,就是当时你们给的彩礼,我一分没动。钱不多,但你先拿去应急,看能不能周转一下。” 当时她公公和婆婆都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尤其是她婆婆,接过卡的时候手都是抖的,看着小静,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是妈以前想错了,是妈对不住你……我当时还以为你爸妈是……我真是个糊涂蛋!” 这10万块钱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厂子的危机,但就像一场及时雨,让他们喘过了一口气,撑过了最难的阶段,后来总算是把厂子救回来了。打那以后,小静的婆婆对她比对亲闺女还好,走哪儿都夸自己娶了个好儿媳妇。她说,当初要是没有小静爸妈坚持要这笔彩礼,他们家可能就真的垮了。这哪里是“卖女儿”的钱,这明明是“救命钱”啊。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特别深,它活生生地把“彩礼是保障”这句话给演出来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数字,却忽略了这笔钱背后,藏着女方父母多少深谋远虑和对女儿未来的担忧。他们经历的风浪比我们多,见过的婚姻悲剧也比我们多,所以才想尽办法在女儿出嫁前,给她手里多塞一点能对抗风险的筹码。 彩礼这个东西,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而在于怎么怎么用。如果把它当成敛财的工具,那它就是婚姻的绊脚石;如果把它看作是父母给女儿的一份婚后保障,是小家庭的启动资金和应急储备,那它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别再轻易地说什么“卖女儿”了,多去理解一下那份不善言辞却无比厚重的父母心吧。 信息来源:电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