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用耐心叩开紧闭心门 用爱心引路向阳而生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阳光下的守护·我的法治故事

用耐心叩开紧闭心门

用爱心引路向阳而生

六年前,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影片中少年成长的阵痛与迷茫,轻轻叩击着观众的心。光影之外,现实生活里仍有一群孩子站在成长的岔路口独自徘徊。他们的困境不仅让家庭备受煎熬,也成为亟待关注的社会议题。

图为李秀博(中)在工作中。

怀着这份对少年的牵挂,2025年初,邯山区公安分局率先建立全市第一批关爱未成年人工作站,滏东派出所副所长李秀博便是最早投身这份温暖事业的人之一。

半年多来,辖区内建成的17座工作站里,每一页细致记录的档案,都记录着孩子们曾经历的困惑与挣扎;每一段家长讲述孩子变化的兴奋录音,都满溢着失而复得的喜悦与安心。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以一字一句、一声一语,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温暖守护的故事。

用耐心叩门:

走进一个个紧闭的心

李秀博所在的滏东派出所,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分布着69个新旧小区,户籍人口2.3万,流动人口却高达8万余人。人口结构的复杂性,不仅给日常治安管理带来挑战,更让许多青少年面临成长隐患。

正因为如此,那些部分存在不良行为倾向、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人,成了辖区民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李秀博第一次看到小浩,是在今年6月。那时的他盗窃、打架,一次次出格的行为,像一道道伤疤,刻在这个本该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

“这孩子我管不了,你们找他去,我忙着呢。”电话那头,小浩妈妈冰冷的语气、挂断后的忙音,像一记重锤砸在李秀博和同事心上。

难道就这样看着他走向歧途?没人甘心。一番商议后,她们决定:上门走访。

推开小浩家的门,一室一厅的公寓堆满杂物,几乎难以下脚。小浩和妈妈、弟弟挤在一间卧室,空气里满是压抑。“他原本很乖的。”妈妈声音哽咽,“离婚后判给了爸爸,可爸爸常年在外,爷爷奶奶管不动了,我把他接到身边,也跟我不亲……”

听着这些话,李秀博找到了症结:要帮小浩,得先打开他紧闭的心门。

起初的谈心总是陷入沉默,无论民警说什么,小浩都拒绝靠近。直到心理老师带来沙盘,他犹豫地拿起两颗石头,一颗放中间,一颗紧挨着:“中间的是我,边上的是我朋友。”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他终于红了眼眶:“妈妈照顾弟弟已经够累了,还总跟我吵架,我觉得自己很多余……我也恨他们不管我。”

每一句话,都像裹着委屈的小石子,轻轻砸在李秀博和同事们的心上。帮扶计划迅速启动:建起包含民警、心理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爱微信群,民警教小浩妈妈如何温柔沟通,还和小浩约定三个目标——每晚10点前回家、断绝与社会闲散人员来往、主动帮做家务。群里每天分享教育知识、解答疑问,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守护少年成长。

几个星期过去,群里渐渐热闹起来:妈妈分享小浩洗碗的照片;民警为他的跑步打卡点赞:“小浩真棒!”每一声鼓励,都像一束光,慢慢照亮他的世界。

看到孩子越发懂事,李秀博又萌生新想法:帮他重返校园。她和同事们一次次沟通家长、一趟趟跑学校,反复展示小浩的转变。终于,校方被打动,同意接收。

背起新书包走进校园那天,李秀博收到一条消息:“李警官,谢谢您。”这简单的六个字,是对她们耐心付出的最好回应,也见证着一颗紧闭的心,在关爱中慢慢敞开。

用爱心引路:

打开一扇扇向上的窗

“没有‘坏孩子’,只有暂时迷了路的少年。”李秀博常说,“现在不帮他们补好成长‘短板’,未来的缺口只会越拉越大,牵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

在她看来,解开“心结”只是起点,为他们找到人生方向、打开向上的窗口,才是未保工作的长远之道。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小荷”工作室创新构建“小荷风险雷达”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精准干预:红色荷花代表高危群体,采取“司法介入+心理矫治+专门管理”的帮扶闭环;黄色荷花对应中危群体,实行“民警帮扶+心理疏导+家校联动”的教育挽救措施;绿色荷花标识低危群体,以“司法保护+犯罪预防”为主,引导其回归正常轨道。

15岁的小王,曾是档案里用“红荷”标注的高危少年。父母常年在外,他早早辍学游荡街头,因法律意识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在金钱诱惑下先后三次违法,阴霾笼罩了他本该明媚的年纪。可当李秀博找到他时,这个总是低着头的少年,眼底却藏着“想挣钱让爷爷不那么累”的倔强心愿。

这句藏在叛逆背后的话,成了帮扶的突破口。李秀博和同事们在辖区内四处奔走,最终为小王和爷爷在快递点找到工作。看着祖孙俩一起分拣包裹的身影,大家稍感宽慰。然而快递点工作繁重,爷爷身体吃不消只能辞职,小王的生活眼看要重回原点。

民警没有放弃,立即联系上远在外地的小王父亲。得知其有开烧烤店的打算后,民警们又化身“跑腿员”,帮忙考察选址、协调工商手续。如今,小王父亲的烧烤店已顺利开业,滋滋的烤肉香中,总能看到小王忙碌的身影——招呼客人、收拾桌椅。曾经眼神躲闪的少年,如今谈起未来,眼里满是光亮。

“现在他不仅自己守规矩,还会提醒身边朋友别犯错。”李秀博翻着小王的档案,封面上原本标注高危的荷花图案,已换成象征新生的清新绿色。

“考虑到孩子们最终还得回归社会,必须帮他们找到自身价值。”李秀博坦言,基于这样的思考,关爱站定期组织户外拓展、公益志愿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温暖、培养责任感,针对16至18岁辍学青少年,李秀博还主动对接职业技术学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孩子有了新目标,我们也放心了。”

如今,一扇扇向上的窗,正为迷途少年照亮前行的路。

用责任心守护:

筑起一道道温暖屏障

而在一次次的接触与帮扶中,李秀博逐渐意识到,“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察觉的成长困境。她不禁和同事思考:能否在这些孩子尚未发生违法行为之前,就提前进行干预?

为了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前端化,滏东派出所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构建了“家庭+学校+公安法治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旨在汇聚三方力量,共同为青少年筑起一道温暖的守护屏障。

今年4月,辖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晓军因课堂随意走动、欺负同学、抵触管教,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被学校推送至“小荷”工作室。经了解,晓军父母早年离异,他随奶奶生活,而奶奶精力有限,对他的关爱与教育逐渐缺失。长期的情感空缺,让晓军只能用叛逆的方式寻求关注。

“帮孩子,先补家庭温暖。”李秀博和同事多次上门联络晓军母亲,坦诚讲述孩子的心愿与帮扶初衷。最终,母亲被打动,承诺重新参与孩子的成长。在工作室的协调下,母子重逢化解隔阂,约定每月见面,一点点填补那些年的情感空白。

爱的滋养,总能让幼苗重焕生机。在“小荷”工作室、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晓军渐渐变了:课堂上,他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与同学相处,他收起了身上的“刺”,甚至主动帮助他人。那个曾经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已然成长为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阳光男孩。

从“问题”到“成长”,这里没有冰冷的管教,只有温暖的理解;没有生硬的纠正,只有根源上的疏导。李秀博所在的滏东派出所用责任心筑起的守护屏障,正让越来越多像晓军这样的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呵护下,避开成长的“岔路”,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坦途。

或许,少年的未来之路,仍会有迷雾重重。但幸好,总有李秀博这样的守候者,奔波于市井街角,温柔地拦在歧路之前,给予迷惘的少年一个坚定的拥抱……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薛雅兰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