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了不算,指挥权小到离谱。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航母舰长就是海上的最高指挥官,一声令下,舰载机群腾空而起,导弹呼啸而出,战场节奏由他掌控。 但在美国海军的实际运作中,航母舰长这个位置,更多是负责管好这艘巨舰的日常,而不是决定开战或攻击哪一个目标。 2020年,“尼米兹”号航母驶入波斯湾敏感海域。舰长道斯上校站在舰桥里下达的都是与运转有关的指令:设备检测、甲板安全、船员生活安排。 他需要确保所有系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可是否真的开火,连他都没有话语权。这些决定由航母战斗群的最高指挥官少将柯克负责,而舰载机的调度则由航空翼司令米勒安排。 航母的武器权限更能说明问题。比如“战斧”巡航导弹,舰长连控制按钮都碰不到,必须经由高层批准才能启用。 他能直接下令使用的,是近防炮这种短程防御武器,而且只有在敌方导弹已经突破多层防御、马上贴近舰体的时候,才会动用。 与之相比,一艘小小的鱼雷艇的中尉艇长在遭敌时反而有自主开火的权力。这种设计在美军看来很合理,大舰价值惊人,决策必须层层把关,避免一次错误就换来灾难性后果。 这种分权模式并非今天才有。二战中,“大黄蜂”号航母在执行东京空袭时,舰长米彻尔的任务就是把轰炸机送到起飞位置,其余的行动由杜立特中校负责。 中途岛海战里,“企业”号舰长只负责保障舰载机高效起降,具体作战由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决断。 这套分工在实战中证明了效率,相当于让最擅长打仗的人去指挥战场,把最懂管船的人安排在航母舰长的位置上。 现代航母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去,一艘“福特”级航母上有近6000船员和90多架舰载机,系统种类多到令人难以想象。 管理这座海上城市,需要的是能同时掌控技术维护、人员调度和安全保障的全能上校,而不是只专注于战术的将军。 美军选拔航母舰长要求极高,不仅要是资深飞行员,还要有水面舰艇指挥经验,最后还必须通过覆盖二十多个领域的培训。 看上去,这个上校军衔很低,其实背后是一套成熟到极致的指挥体系。它用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权限划分,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保证每个岗位的人都发挥最大价值。 美军经验告诉我们,先进装备只是基础,真正的力量来自把这些装备整合到最科学的运作体系中。 在航母这种海上巨兽上,让舰长专注于管理,让将军专注于打仗,是确保它能在任何战场随时发挥作用的根本。军衔只是外在,职责才决定一个人能为战斗力贡献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