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深圳,男子在某平台花了45015元买了50克金条,谁料,刚下完单,金价突然上涨,

深圳,男子在某平台花了45015元买了50克金条,谁料,刚下完单,金价突然上涨,男子乐坏了,赶紧转手高价卖出,没想到,次日订单显示“派送中”时又改成“已取消”,男子赶紧联系商家,商家表示他们没权限取消,男子又联系平台,客服表示他的订单被系统拦截了。商家和平台相互踢皮球推卸责任,男子气不过,发到网上,结局让他闹心。 10月10日,深圳的郑先生在某电商平台刷到一款每克900.3元的金条,果断下单50克,付了45015元。 第二天金价噌噌涨,他乐呵呵地以每克904.91元找好下家,净赚两百多元差价。可就在物流显示“派送中”时,订单突然变成“已取消”,连购买记录都被平台删得一干二净。 商家甩锅说“没权限取消”,平台客服则搬出“系统拦截”的理由:“购买量超过正常生活消费需求”。 更魔幻的是,郑先生用同一平台成的另外一个账号成功买到了同款金条。这“系统拦截”简直成精了,还搞差别对待? 平台后来提出补偿200元,可郑先生因为订单取消,被迫以每克941元高价重新购入,里外损失超1800元。网友吐槽:“这系统怕是装了黄金价格感应器,一涨价就自动触发拦截模式。” 郑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今年国际金价涨幅超51%,现货黄金突破4200美元/盎司,电商平台“黄金不发货”的投诉量飙升至2044条。 有消费者在直播间豪掷110多万买2300克金条,结果商家只发400克,剩下的用“不可抗力”搪塞,最后按平台规则只赔100元。 商家为啥宁愿赔钱也不发货?背后是“利润算计”的生意经。黄金涨价时,商家按原价发货意味着利润缩水,甚至亏损。 部分商家库存不足时,宁可违约赔小额罚金,也要把货留给更高价的买家。这种“砍单”套路,本质上是把市场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从法律看,这事儿并不复杂。我国律师给出的解答表示:郑先生付款成功后合同已成立,平台单方面取消订单构成违约,应赔偿全部损失。 根据《民法典》,平台不仅要补差价,还得承担因违约导致的衍生损失。但平台用“系统判定”当挡箭牌,规则模糊得像团迷雾。 什么是“超出正常生活需求”?50克金条算多吗?平台既不给明确标准,又不公开判定逻辑。更讽刺的是,同一人的不同账号遭遇天壤之别,所谓“系统拦截”更像人为操控的借口。 有消费者一针见血:“规则他们定,解释权归他们,玩家怎么能赢过庄家?”郑先生维权时,平台客服反复强调“会有专员跟进”,结果等来200元补偿方案,不到损失的零头。 这种“拖字诀”是平台惯用伎俩:多数消费者嫌麻烦最终放弃。而监管投诉流程长达15个工作日,诉讼更是耗时耗力。 不过,今年国庆黄金消费总额增长15%-20%,线上渠道占比攀升。平台若继续纵容“砍单”乱象,迟早遭反噬。 金价疯涨下,不少人抱着“买涨不买跌”心态冲进场,却忽略黄金本质是长期保值工具,而非短期套利彩票。 00后流行“小额攒金”本是好事,但若遇到商家发货猫腻,攒金变“糟心”。对平台而言,短期“砍单”保利润实则是砸招牌。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今年线上黄金销售增16.4%,但信任崩塌只需一次恶意拦截。有网友感慨:“黄金贵,信用更贵。平台今天为点差价玩套路,明天丢的可能是整个市场。” 郑先生的4.5万金条纠纷,揭开了电商黄金销售的潜规则:价格波动成诚信试金石,平台在利益与底线间的摇摆暴露无遗。 当“系统拦截”沦为套路化工具时,消费者唯一能做的或许是记住六个字:截图、存证、较真。毕竟,黄金有价,信任无价。 参考资料: 《男子网购50克金条,第二天黄金涨价,物流显示“派送中”时突然被取消,平台回应:被系统拦截》——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