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的国家为什么不反对英国,而苏联的盟友后来会反目? 如果这个问题明白了,你大体会看清文明发展的方向,并且你对殖民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敌视。 苏联与盟友的关系模式可以概括为 “中心-辐条”式的帝国模式,其特点是强制性和脆弱性。 苏联通过输出革命和意识形态来建立联盟。这种联盟要求成员国在内政、外交、经济模式上必须与莫斯科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了“有限主权论”。这剥夺了这些国家的独立自主性。 军事上苏联通过驻军(如在东德、波兰、匈牙利)和秘密警察直接干预盟友内政,对任何偏离路线的国家进行武力镇压(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 经济上并非平等的自由贸易,而是人为的分工。它经常要求成员国经济服务于苏联的需求,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从苏联购买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剥削体系。 许多东欧国家的政权是二战后期由苏联“强加”的,并非本国人民的选择。民众对苏联的统治普遍存在仇恨和反抗情绪,这种联盟关系是“自上而下”的,没有“自下而上”的民意支持。 当苏联解体、控制力消失时,这些前盟友视之为“摆脱枷锁”、“重获自由”的历史性时刻。它们急切地想要“去苏联化”,彻底切断与过去的一切联系,并转向西方(欧盟和北约)以寻求安全保障和发展机遇,这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直接冲突,从而迅速走向敌对。(例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捷克、罗马尼亚等) 为什么英国的前殖民地反而关系友好? 英国殖民统治留下了一套相对有效的治理体系,包括英语、普通法体系、议会民主制、文官制度等。这些制度遗产在新国家独立后仍在运作,成为了联系的纽带,降低了交往成本。 英联邦平台是一个自愿加入的国际组织,为前殖民地提供了一个保持联系、进行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的平台,而没有强制性的政治义务。它是“软性”的,而非“硬性”的联盟。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与前殖民地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和投资关系。英语的全球霸主地位也让这些国家在文化、教育上更倾向于与英国交流。这种联系是基于共同利益和便利,而非强迫。 虽然去殖民化过程充满斗争和血腥(如印度、肯尼亚),但英国在二战后国力衰退,总体上接受了非殖民化的历史潮流,并通过谈判实现了权力移交。 这与苏联直到最后一刻都在试图用坦克维持统治形成了对比。 英国在殖民地独立后,基本不再对这些前殖民地的主权和内政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相反,英国和这些国家常常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如贸易、反恐等)。 英国殖民的国家对英国的看法,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李光耀在其自传《李光耀观天下》中提到:他庆幸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并对英国的离开心怀感恩。他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相对宽松合理,为新加坡的现代化制度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英国留下的法治、英语教育和金融体系对新加坡的崛起至关重要。 国家关系的持久性取决于它是否自愿、平等且互利。苏联的体系缺乏这些要素,因此崩溃后只剩怨恨;而英国在殖民体系瓦解后,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共同利益和文化遗产的、自愿参与的网络,从而维持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