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经济大臣认为,愿意与中国进行谈判! 这段时间,荷兰的高科技产业遭遇了不小的麻烦,几个关键环节的供应链突然吃紧,经济上的压力一点点浮出来。 事情的起因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几个月前荷兰政府的一道决定他们限制了本国核心设备出口到中国。 那是全球芯片制造绕不过去的先进光刻机,长期以来是正常贸易的一部分,却被突然切断。这一刀下去,不光让中国企业受损,也把多年的稳定合作推向了对立。 荷兰原本可能觉得,技术在手,就能逼中国认账,把失去的主动权牢牢攥着。但很快,他们碰上了意料之外的反击。 中国没选择忍气吞声,而是精准打到痛处宣布对镓和锗这些关键原材料的出口进行管控。这两种不起眼的金属,是半导体和光通信领域的必需品,而中国是全球最大供应国。 结果很直接,荷兰的高科技企业立刻感受到原材料紧缺,那种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的底气开始动摇。 正是在这种压力下,荷兰经济大臣释放了信号,愿意与中国谈谈。但看似是缓和局势的提议,实际上却暗藏了另一种逻辑当初主动打破规则的一方,现在想用已经造成的既定事实,换取中国在反制措施上的松口。 如果中国接受这种“先动手、再谈判”的模式,就会打开一个危险的口子,让其他国家学会这种手法:用优势领域下手,再想办法逼对方在谈判桌上认账。 中荷这场博弈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谈不谈,而是在于谈的前提。如果荷兰能承认之前的错误,撤回不合理的限制,并弥补造成的损失,那么把问题放到桌面上讨论还有意义。 但如果只是想让中国撤掉反制,而自己继续享受打破规则后的好处,那无论怎么谈,都只是在变相承认对方的行为。 历史上,真正让破坏规则的一方收心的,不是退一步让对方得寸进尺,而是让他们切实付出代价。 唐朝的李靖打败敌国后,没有停在边境,而是一路深入直到对方彻底失去反扑的能力,这才换来了几十年的平稳。 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美国在二战之后彻底粉碎了日本的军国主义,让它从此不敢轻易挑战规则。这些故事说明,力量不仅是防守的盾牌,更是维护规则的底线。 现在的中国,完全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忍耐的角色。工业体系和经济实力的积累,让中国有能力对不公平的行为做出回应。 接受这种没有诚意的谈判,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让破坏规则变成被默许的常态。球已经被踢回到荷兰那边,他们必须决定,是走回合作与尊重的路,还是继续在错误的方向硬撑下去。 对中国来说,底线已经画清楚,该有的回应和态度也很明确合作可以谈,但前提是规则不能被随意践踏,更不能让别人拿着抢来的利益要求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