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哲学家苑举正教授在直播节目中,推测中国使用古代“鲁缟灭国”经济战的经典案例,成功用稀土科技战摧毁美西方稀土产业,稳执世界贸易和科技战牛耳,确保中国胜利越过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激流险滩。 春秋时期的齐国。那时候,齐国想要压制邻国鲁国,可硬碰硬的结果很可能两败俱伤。齐国宰相管仲想出了一招。 在他的安排下,齐国人必须穿鲁国的特产一种叫“鲁缟”的麻布,而且齐国内不准织这种布,所有都从鲁国进口。 鲁缟需求一下子暴增,鲁国人见织布赚钱,把农田荒了,全民都去种麻织布,粮食减产成了隐患。 等鲁国的经济完全依赖鲁缟出口时,管仲突然下令齐国停购鲁缟,还禁止粮食出口到鲁国。鲁缟卖不出去,粮食又严重短缺,鲁国立刻陷入崩溃,最后只能向齐国称臣。 没有打仗,却让一个国家彻底失去抵抗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缟灭国”。苑举正觉得,这种“抓住命脉然后收紧”的套路,在几千年后,被用在了稀土上。 稀土是制造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必要材料,可在这种长期供应下,西方国家发现,与其投入高成本去挖矿、冶炼,不如直接买中国的现成货。 于是,不少国家的稀土矿山关停,加工厂逐渐荒废,相关技术人才流失,产业链几乎消失。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后,美国拿芯片对中国进行封锁,希望在高端芯片领域压制中国的发展。 芯片被称作“卡脖子”技术,这一步令中国在某些领域面临困难。但和芯片相比,稀土的情况更为特殊。 中国在芯片成熟制程方面还有产能,可以撑住阵地,而美西方在稀土上几乎是零基础,如果中国突然收紧稀土出口,对它们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重建稀土产业不是说开工就能马上见效,它涉及矿产勘探、污染治理、冶炼技术、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等,这是一条漫长而昂贵的路。 苑举正推测,如果中国有策略地利用稀土优势,并且在五年内突破芯片等关键技术,那么美国的芯片封锁将失去威力,而中国会在高科技领域全面占据上风。 这盘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靠直接冲突,而是用市场、产业链和时间去塑造格局。表面上只是正常供应,实际上是在用长期的依赖关系,把对手推向一个无法轻易脱身的位置。 回望历史,“鲁缟灭国”的背后是耐心与战略。今天的稀土之路,也是在积累优势、等待时机。这不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而是一场围绕资源和科技的持久对抗。 一旦资源变成武器,它的威力或许比枪炮还要深远。正如苑举正的分析,这场博弈的胜负,终究要看谁能在时间的跑道上,率先冲到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