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能禁中国上空间站,能逼荷兰不卖光刻机,能禁伊朗石油流向中国,能拒中国电动车入境,却唯独不敢让中国稀土断供! 美国的手伸得可真够长的,从太空到芯片,从石油到电动车,似乎哪里都想插上一脚。可有意思的是,这双“万能的手”却在一个地方显得格外小心翼翼,那就是中国的稀土供应。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话说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叫“沃尔夫法案”的东西,直接给中美航天合作砌了一堵高墙。法案的核心内容简单粗暴,就是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有任何形式的合作。 起因呢,据说是一名在NASA工作的中国公民回国时被捕,虽然最后啥证据也没查出来,但时任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的弗兰克·沃尔夫硬是借题发挥,把这事闹到了国会,最终促成了这项法案。结果就是,中国被彻底挡在了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外。 美国人的算盘打得精,想通过技术封锁让中国航天知难而退。可他们没想到,这反而逼得中国自己埋头苦干,硬是建起了自己的空间站。如今,国际空间站快退役了,中国的“天宫”却在太空中稳稳运行,这脸打得啪啪响。 视线从太空拉回地面,芯片战场的火药味更浓。荷兰的ASML公司,全球光刻机界的绝对霸主,本来靠着卖设备给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可美国一声令下,荷兰政府立马跟上,从2023年开始,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对中国说“拜拜”。 这还没完,到了2025年9月,荷兰更是上演了一出“明抢”的戏码。他们突然援引一部冷战时期的旧法律,强行接管了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价值147亿的资产被冻结,中方管理层被踢出局,99%的股权被交给了第三方托管。 荷兰政府嘴上说是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但谁都能看出来,这背后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安世半导体是全球第三大功率分立器件厂商,芯片用在宝马、大众这些大牌汽车上,荷兰这一手,不仅让中企损失惨重,也把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搅得不得安宁。 再看看能源和贸易领域。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运早已不是新闻,特朗普时期就曾放话,任何国家和公司跟伊朗做石油交易,就等着被踢出美国市场并接受金融惩罚。欧盟也紧随其后,重新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制裁,限制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与运输。 这些动作无疑也影响到了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搜索结果没有直接显示美国“拒绝中国电动车入境”,但贸易摩擦的威胁一直存在。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自己先动手了,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宣布,从2026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既是为了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产品质量,也是未雨绸缪,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 美国能禁航天,能卡芯片,能限石油,却为什么唯独在稀土这事儿上不敢轻举妄动?答案或许就藏在中国的反制牌里。就在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没几天,中国商务部立刻连发四则公告,打出了稀土管制的“组合拳”。 这次的管制范围极广,不仅包括稀土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技术,甚至连含有0.1%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出口时也必须向中国申请许可。 这招精准打击了要害,因为ASML的光刻机,无论是镜头抛光需要的超高纯度铈基材料,还是磁悬浮工作台需要的钕铁硼永磁体,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更别提美国军工企业了,据说他们70%的稀土依赖中国,一架F-35战斗机就得用上920磅稀土。中国这一手,直接扼住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咽喉。 难怪外媒感慨,中国这次不再顾及美国利益,直接打出了自己的“王牌”。 这盘大棋下到这里,脉络已经清晰了。美国试图通过层层封锁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从太空探索到尖端科技制造,再到能源贸易,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这种极限施压却意外地催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空间站是这样,芯片产业也是这样,尽管前路艰难,但国产替代的步伐从未停止。 而荷兰的“双标”操作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一边大量进口中国稀土来滋养自己的光刻机产业,一边又配合美国抢夺中企资产,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伤害的可能是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自身的经济利益。当合作被当作武器,当商业规则被政治操弄,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可以指挥盟友,可以挥舞制裁大棒,但它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短期内无人能够替代。 这张牌,中国握在手里,就有了跟对手博弈的底气。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围绕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博弈中,单边主义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当“卡脖子”变成“双输”,谁又会是第一个停下来重新思考的人呢?这盘棋,远没到终局。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网——为什么美国人害怕中国的稀土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