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们美国擅长摧毁别人,却从未认真设想过自己挨揍的模样”,看来清醒的美国人正日益

“我们美国擅长摧毁别人,却从未认真设想过自己挨揍的模样”,看来清醒的美国人正日益增多,这无疑是件好事情!   十月中旬,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了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标题直截了当地提到:如果与中国爆发冲突,美军可能在最初的48小时内陷入混乱。   这种说法在美国主流舆论中极为罕见,因为它第一次让美国人认真地去想,如果自己真的被打击,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意,并不是因为它的大胆,而是在于它揭开了一个美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   作者回顾了美国二战之后的历次战争,从朝鲜到越南,从伊拉克再到阿富汗,美国几乎每一场战争都建立在压倒性的装备优势和盟友协助之上。   然而,当这些条件稍有不稳,战局便开始摇摆,甚至屡屡出现难堪的结局。尤其是那场与中国的较量,让美国失去了长期以来的自信,也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段历史之后,美国一方面继续夸耀自身的强大,另一方面却始终对再次面对中国保持着隐约的戒备。   这一次,作者却选择在48小时这个节点上止步,没有再往下写。这样的留白,看似克制,实则意味深长。也许他明白,再往下写,就要触及美国人最不想看到的部分失控。   因为他知道,中国这个对手,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对抗的韧性是出了名的。即便在和平时期,中国军方也保持着鲜明的自我态度,不轻易沟通、不随意妥协,而一旦真的开战,更不会在短时间内低头。   对于中国而言,战争的结束不在于退让,而在于取得能让对方不得不接受的结果。而那些以为可以通过持久消耗击败中国的设想,更显得天真。   如今的中国,不只是一个拥有人口红利的大国,更是一个工业机器高度协调、供应链体系完整的巨人。   一旦战事爆发,国内的工业体系可以迅速转换为战时状态,大量资源将被调配到统一的制造线上。从生产物资到后勤保障,中国的动员能力足以支撑长期抗衡。   战争真正的比拼,往往在于谁能坚持到最后,而这正是中国最不怕的部分。不过,令人警醒的是,战争的时间尺度正在被科技快速缩短。   过去可能需要两天才能打垮对手的任务,如今或许连半小时都不需要。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让防御手段变得更加被动,许多关键目标可能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波攻势中就被摧毁。   那种依靠航空母舰和前沿基地维系的威慑体系,很可能在几次打击间迅速瓦解。对美国来说,曾经的安全距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国家利益》的那篇文章,像一面镜子,让美国看到了一个自己从未设想过的画面。在镜子里,美国不再是评判别人的“世界警察”,而是那个可能被打击的对象。   这样的自我审视是痛苦的,却也说明一种新的清醒正在出现。或许正是这种危机感,让一部分美国人开始反思,那种认为自己永远掌握主动的想法,早就不再符合现实。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单极的舞台,没有谁能一直站在别人头顶上发号施令。美国过去习惯于扮演摧毁者的角色,但如今它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复杂的时代一个任何对手都可能让它感到被威胁的时代。   那篇文章没有写下48小时之后的结局,或许只是因为答案太过尴尬。但它让人看清一个事实: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需要自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