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智库研究员苏泳霖对中美贸易战可能结果作出最新判断:“双方‘最不坏’的结局就是:以贸易谈判为名,美方延后100%关税实施时间、保留其他制裁和管制;大陆对稀土管而不禁,亦不会对美商品加新税。” 若真如判断所言,美方所谓 “延后关税” 不过是缓兵之计,却始终不愿放弃对中国的制裁与管制,本质仍是以极限施压谋求不平等利益,绝非真心推动贸易和平。 面对美方的霸凌逻辑,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且坚定:绝不会因美方的 “缓兵之计” 而妥协。若美方错把中方的克制当退让,继续保留制裁、甚至后续重启关税威胁,中方必然以更精准、更有力的反制回应。 这种“最不坏”的设想,听起来像是一场高风险棋局中的暂时停火,而非和平协议的签署。它描绘了一幅微妙的图景:双方都暂时收起了最具破坏性的武器,但手指依旧扣在扳机上,谁也没有真正离开战场。 美方的“延后关税”策略,尤其值得玩味。这并非出于善意的让步,更像是一种战术调整。 毕竟,在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和美国国内经济议题的复杂背景下,一刀切的100%关税无疑是把双刃剑,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会深深割伤美国自身的消费者和企业。 然而,延后不等于放弃,保留其他制裁和管制才是其真实意图的体现。从《芯片与科学法案》的精准围堵,到对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再到将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美国正在编织一张更为细密和更具针对性的限制网络。 这张网络的目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逆差问题,直指产业竞争和科技霸权的核心。 面对这样一套组合拳,中方的“管而不禁”则展现了另一种战略智慧。稀土作为许多高科技产品和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原料,一直被视为中国的“王牌”。 但直接打出这张牌,可能会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剧烈震荡,甚至加速替代材料的研发,反而削弱了其长期战略价值。 因此,“管而不禁”是一种高明的姿态,既保留了反制的威慑力,又避免了局势的彻底失控。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我们不主动升级冲突,但我们的克制是有底线的。 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基于全局考量的战略定力。同时,中方也并非毫无作为,对镓、锗等关键金属的出口管制,就是对美方精准打击的一种对等回应,表明中方有能力在关键领域实施反制,而且会越来越精准。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已经远远超出了关税和贸易额的范畴。它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和技术主导权。 美国试图通过构筑“小院高墙”,锁死中国向上攀升的科技通道,而中国则致力于突破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决定了任何暂时的缓和都可能是脆弱的。美方或许认为,通过持续的、非致命性的压力,可以慢慢消耗对手的耐心和实力,最终迫使其接受一套由美国主导的、不平等的规则。这种想法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严重低估了对方维护自身发展权利的决心。 历史经验一再提醒我们,战略误判往往是冲突升级的催化剂。如果美方将中方的克制和耐心,解读为可以无限试探的底线,认为可以通过“切香肠”的方式不断蚕食对方的核心利益,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中方的反制工具箱里,储备着多种选项。这些反制措施或许不会立刻祭出,但一旦启动,其目标将更加明确,力度也将更加有力,可能直指美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或其全球联盟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这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报复,而是全方位的战略博弈。 苏泳霖所描绘的“最不坏”结局,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间歇期。它给了双方一个喘息的机会,也埋下了下一轮博弈的种子。 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暂时的平静之下是暗流涌动。那么,这种脆弱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是技术突破会打破僵局,还是政治变局将成为新的转折点?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妨说出来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