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特朗普(10月1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提出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

特朗普(10月1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提出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这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他说,“这(100%关税)不可持续,但现在就是这个数字”。他还称是中国“强迫我这么做”,“中国总想办法要占上风,多年来一直在占我们便宜。”特朗普也说,几周后他将在韩国与中方会面,并表示美中关系会没问题,但强调美中得有一个“公道的协议”。 特朗普这番表态,倒显露出几分商人特有的灵活性。嘴上喊着100%关税,转头就承认“不可持续”,既制造了强硬姿态,又为后续谈判留下转圜余地。把责任推给中国“强迫”,不过是谈判桌上惯用的施压话术。 100%这个数字,听着就足以让任何贸易专家倒吸一口凉气。它显然不是经过严谨经济模型计算得出的最优解,更像是一个谈判桌上的“锚点”。 在商业世界里,这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先抛出一个高到离谱的初始条件,彻底打乱对方的阵脚,把谈判的基准线拉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这样一来,哪怕最后实际执行的关税远低于这个数字,比如50%甚至25%,在对方看来也像是一种巨大的胜利和妥协。 特朗普把这套商场上的老练手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国际政治的牌桌上,用最直白的方式制造极限压力。 然而,光有压力还不够,一个成熟的谈判者永远会给自己留好后路。所以,“不可持续”这句话就来得恰到好处。它像是在向美国国内的商界和消费者传递一个信号:“别慌,我不是个疯子,我清楚这么做的后果。” 这句话巧妙地化解了可能来自内部的巨大阻力,避免了自己被塑造成一个不顾经济规律的破坏者。同时,这也向谈判对手释放了灵活性,表明他并非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对话的大门依然敞开。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恰恰暴露了他骨子里的商人本色,一切以达成交易为最终目的,强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呢?他给出了一个堪称经典的说辞:“是中国强迫我这么做。”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瞬间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他从一个主动施加惩罚的攻击者,变成了一个被动回应的“捍卫者”。按照这个叙事,所有的强硬措施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对方“多年来占我们便宜”、“总想办法要占上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种归责方式,不仅为他赢得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支持,也为后续可能采取的任何激烈行动都预先铺好了道德基础,将自己置于一个无可指摘的正义位置上。 在大棒挥舞得虎虎生风之后,他适时地递出了一根胡萝卜。他提到几周后可能与中方会面,并乐观地表示美中关系“会没问题”,但前提是必须达成一个“公道的协议”。 这个“公道”的提法,充满了特朗普式的模糊艺术。到底什么是公道?是贸易逆差必须清零,还是中国必须购买更多美国农产品,或是知识产权保护要达到美国的标准? 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性,恰恰是他在谈判中最大的武器。他可以根据现场形势和自身需要,随时调整“公道”的内涵,让自己始终掌握着解释权和主动权。 从抛出震撼弹,到预留退路,再到归咎对方并展望未来,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谈判组合拳。 他用最极端的语言制造了足够的舆论压力,又用最务实的表态为后续的讨价还价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这套熟悉的剧本,我们过去几年已经见过多次。 但这一次,当它再次上演时,全球市场、各国政要以及普通民众,又该如何解读这番表态背后的真实意图? 这究竟是一场为了国内选情而上演的政治秀,还是一次真正能够重塑国际贸易格局的有效策略?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这番看似矛盾的言论,背后真正的底牌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