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压与被压’的关系,而将转向更复杂的博弈结构。中国不再只是应对压力的一方,而正在成为能够塑造竞争格局、引导谈判节奏的一方。换言之,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已经从试探性地防御,进入到攻防兼备、以战促和的新阶段。” 中国这一战略转变,源于美国长期弃信背义、屡屡违背谈判承诺,毫无对华沟通的诚意。“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面对美方的关税霸凌与持续遏制,中国不再一味忍让:如今的中国,既非昔日任人欺凌的模样,也不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时被动应对的状态,而是敢于亮剑、奉陪到底。 过去我们看中美关系,总觉得像是一场重量级拳击赛,一方似乎总是主动出拳,而另一方则更多地是在闪躲、格挡,寻找机会反击。 但现在,场上的气氛完全不同了,那个曾经专注于防守的拳手,开始主动出拳,甚至开始尝试控制整个拳台的节奏。这种转变,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是长期的积累和深思熟虑。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源于一种信任的逐渐瓦解。大家可能还记得,那些年一轮又一轮的贸易谈判,桌上达成的共识,转头就可能被一句新的表态推翻。 这种反复无常,让任何善意和耐心都显得苍白。当沟通的诚意被消磨殆尽,当承诺变得一文不值,继续单方面的忍让,换来的不会是对方的尊重,只可能是更得寸进尺的压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决断。当一个对手完全不按规则出牌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拿起和他一样的武器,甚至比他更精通规则。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贸易战延伸到科技战和资源战的演变。起初,面对加征的关税,中国的应对是精准的反制,对等加税。这还停留在“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层面。 但很快,博弈的领域就扩大了。当美国试图通过芯片禁令来锁死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咽喉时,中国的反击就不再是简单的关税报复。 最近对镓、锗等关键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就是一记漂亮的“回马枪”。这一招,直接打在了全球供应链的七寸上,让那些习惯了“卡别人脖子”的国家,第一次体会到了被“反卡”的滋味。 这不再是被动拆招,而是主动设局,告诉对方:我的牌桌上,规则也得由我来定。 这种战略姿态的调整,让华盛顿的许多战略家们感到震惊,也让西方世界一时间议论纷纷。他们习惯了那个在国际舞台上相对低调、凡事以“韬光养晦”为准则的中国。 他们预判了中国所有的反应,唯独没有预判到中国会改变预判本身。这种改变,不是情绪化的冲动,而是实力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 经济总量、工业体系、科技潜力,这些硬实力的积累,为中国提供了敢于亮剑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国内凝聚起来的共识,让这种战略转变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这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需要处处看人脸色的国家,而是一个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全球性大国。 未来的中美互动,这种“攻防兼备”的模式很可能成为新常态。这意味着竞争将更加立体化,从经济、科技、外交到舆论,每一个领域都可能成为博弈的战场。 这并不意味着冲突会失控,恰恰相反,当双方都拥有了让对方感到疼痛的能力时,才会更认真地回到谈判桌前。 所谓的“以战促和”,核心不在于“战”,而在于“和”,但通往“和”的道路,必须通过展示实力和决心来铺就。 这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只有当彼此都清楚对方的厉害,才能真正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交流,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颐指气使。 这场大棋局才刚刚进入新的阶段,棋盘上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中国从棋子向棋手的角色转变,无疑将重塑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格局。 但这盘棋最终会走向何方?是走向一种新的、动态的平衡,还是在激烈的碰撞中两败俱伤?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你怎么看这种战略转变?它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稳定,还是更大的不确定性?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