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在呼吁盟友们和美国一起对付中国。记得以前说解放军为什么战斗力超强,其中一点就是,共产党员喊的都是跟我上,现在美国喊的是给我上。因此它这个效果怎么样不用多说了。 有人说不对呀,英国不是制裁我们11家企业吗?英国作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它必须得打头阵,不过它这一次制裁也属于试探性的,强度只是中等偏上。而且德、法并不赞成。真正跳得高的还会是波兰、立陶宛、荷兰这些国家,但这些国家恶心我们可以,实际伤害有多大就呵呵了。德、法、意则会谨慎从事。因此,和欧盟可以视为规则内的一种缠斗,只要双方默守规则,出不了大圈。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员方式,恰恰揭示了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下,联盟内部真实而复杂的动态。一个是以身作则的凝聚力,一个是居高临下的驱使力,其最终形成的合力,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当华盛顿的“给我上”指令发出,收到的并非整齐划一的应答,而是一曲由各国自身利益谱写的、略带杂音的交响乐。 英国作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它必须得打头阵,不过它这一次制裁也属于试探性的,强度只是中等偏上。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在“后脱欧时代”向世界,尤其是向美国,重申其全球影响力的政治表演。 制裁11家中国企业,对庞大的中英经贸往来而言,更像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擦伤”,既表达了忠诚,又避免了伤筋动骨。 这背后,是英国在寻求与美国的贸易协定和维持其金融中心地位之间的艰难平衡。 然而,视线转向欧洲大陆,这幅“团结一致”的画面便开始出现裂痕。真正跳得高的还会是波兰、立陶宛、荷兰这些国家,但这些国家恶心我们可以,实际伤害有多大就呵呵了。 波兰和立陶宛的强硬,其根源更多在于地缘政治的焦虑,而非经济上的必然。他们将紧跟美国视为对抗俄罗斯威胁的安全保障,因此在涉华议题上表现出超乎其体量的积极性,但这更多是政治表态,对中国的实际经济冲击有限。 而荷兰的情况则更为微妙,它身处风暴眼,却又不得不保持谨慎。美国施压其进一步收紧对华光刻机出口,这让荷兰陷入了两难:一边是最重要的安全盟友,另一边是ASML公司不可或缺的巨大市场。 这种“给我上”的命令,对荷兰而言,无异于在友谊和面包之间做选择题,其内心的挣扎和未来的抉择,本身就是一场大戏。 相比之下,欧盟的“发动机”——德、法,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法并不赞成。德国的谨慎,源于其深度嵌入的中国市场。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汽车巨头的销量和利润,与中国市场的景气度息息相关。任何实质性的脱钩或激烈对抗,都无异于对德国工业根基的一次重击。 因此,柏林的每一次表态都显得小心翼翼,试图在政治压力和经济现实之间走钢丝。法国则有其自身的盘算,马克龙总统所倡导的“战略自主”,本质上就是希望欧洲能成为独立的一极,不完全听命于华盛顿。 这种心态下,法国一方面会配合美国在一些领域行动,比如近期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法国就是积极的推动者,其目的是保护本土的汽车产业;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愿被完全绑上美国的战车,失去自己的战略灵活性。 这种种迹象表明,德、法、意则会谨慎从事。因此,和欧盟可以视为规则内的一种缠斗,只要双方默守规则,出不了大圈。 这场博弈并非你死我活的全面对抗,更像是在现有国际规则框架内的一场高强度“拉力赛”。美国挥舞着大棒,盟友们则根据自身的得失计算,选择性地跟进、拖延或变通。 中国则见招拆招,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努力维系与欧洲主要经济体的合作纽带。这种复杂的互动,使得所谓的“西方统一战线”远非铁板一块,内部充满了各种算计和博弈。 未来的走向,或许并不取决于谁的嗓门更大,而在于谁能在这场规则内的缠斗中,展现出更多的韧性和智慧。 这场大戏的下一幕会如何展开,恐怕连最资深的外交家也难以预料。你觉得,在这场复杂的国际棋局中,谁会是最终的赢家,或者说,真的有赢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