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们这次还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众所周知,高通是我们国内手机和车机最主要的芯片

我们这次还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众所周知,高通是我们国内手机和车机最主要的芯片供应企业,没有之一。那么这一次敢于对高通发起调查,我觉得主要是向美方展示了一个态度。   什么态度呢?就是有你没你都能行的态度。   从法律层面说,高通这次被立案调查的直接原因,是它在 2025 年 6 月没依法申报就完成了对以色列车联网芯片企业 Autotalks 的收购。中国《反垄断法》第二十六条有规定,经营者集中如果可能排除、限制竞争,就算没到申报标准也得依法申报。   高通在 2024 年 3 月曾因为监管压力放弃收购,可一年后却绕过申报程序强行推进交易,这种 “先斩后奏” 的做法,其实是不把中国法律当回事。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高通长期占着市场支配地位。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高通在全球的份额常年稳居前三;到了车用座舱域控芯片市场,它 2025 年 1 到 4 月的份额高达 76%,几乎形成了垄断。   这种垄断不仅让国内手机厂商得交高额专利授权费,比如 5G 多模手机的费率就到了 3.25%,还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座舱、车联网这些关键领域面临 “卡脖子” 的风险。   2015 年,中国就因为高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罚了它 60.88 亿元,可这次调查能看出来,高通根本没真正收敛。   中国敢对高通亮剑,根本底气是这些年半导体产业自主化有了实实在在的突破。在设备领域,深圳新凯来公司推出的 90GHz 超高速实时示波器达到了世界第二水平,他们自己研发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经进入中芯国际等晶圆厂的产线试运行了。   工业软件方面,启云方科技发布的原理图设计软件和 PCB 设计软件,性能比国际标杆还提升了 30%,能替代 Cadence、Synopsys 这些巨头的产品。这些突破打破了 “造芯片离不开国外设备和软件” 的老看法。   芯片设计环节的成果也很亮眼。华为昇腾系列 AI 芯片已经有了清晰的迭代路线,2026 年要推出支持自研低成本 HBM 的 950PR 芯片,到 2028 年的 970 芯片,算力和带宽就能追上英伟达 Blackwell 平台。   百度昆仑芯 P800 在中国移动 AI 推理设备采购中拿了不少标包的高份额,阿里平头哥 PPU 芯片的显存和带宽超过了英伟达 A800,还拿下了中国联通三江源智算中心的大单。   这些进展意味着,就算没有高通的芯片,中国在手机、汽车、AI 这些关键领域也能保持技术更新的节奏。   产业链协同效应的增强更巩固了这种独立性。深圳通过 “湾芯展” 这些平台,推动设备厂商、晶圆制造厂、封测企业形成了闭环生态,2024 年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 25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8%。   这种 “设计 - 制造 - 封装 - 测试” 全链条都能自己把控的能力,让中国应对外部技术封锁时抗风险能力更强。就像新凯来董事长说的:“我们不再是借锄头种地,而是自己造工具、自己种粮食。”   这次调查的意义早就超出了个案本身,能看出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的战略转向。以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多是 “追赶者”,因为依赖高通这些巨头,在贸易摩擦中总是被动。但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从 “被动防御” 变成了 “主动塑造”。   在汽车芯片领域,高通收购 Autotalks 的核心目标是抢占车联网 V2X 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其实是在阻止这种技术垄断的企图。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正加速和国产芯片企业合作,比亚迪半导体的车规级 IGBT 和 SiC 器件已经能批量生产,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装在了比亚迪、理想等品牌的车上,2024 年国内车规级芯片的自给率比 2020 年提升了近 20 个百分点。   这种 “少用高通芯片” 的趋势,不仅降低了产业安全风险,还帮中国在智能汽车这个新赛道上掌握了话语权。   在国际规则层面,中国的反垄断执法也在和欧美呼应。欧盟以前就因为高通低于成本销售基带芯片罚了它 2.42 亿欧元,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调查过它的收购行为。   这次中国的行动,既是和国际反垄断实践接轨,也向世界表明:在全球化退潮的时候,中国不会任由跨国企业靠技术优势破坏市场公平。就像市场监管总局强调的:“反垄断调查是依法依规的日常执法工作,目的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次调查是中国对美国科技霸权的有力回应。这么多年来,美国靠出口管制、技术封锁这些手段想遏制中国发展,可中国没退缩,反而在压力下实现了自主创新的突破。   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只是这场变革的一个小缩影。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不断完善,类似的 “亮剑” 行动可能会成常态,而这正是一个科技大国走向成熟的必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