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清晨,升起的太阳为地处磁湖边的黄石港区沈家营街道披上了一层浓浓的暖意。
红旗桥社区的幸福食堂,飘出米粥和热干面特有的香味,工作人员正查看着楼栋信息表,准备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送餐。
市建村社区科委小区门口,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创新采用“搭伙停车”模式,上班和下班族顺利交接停好车。
楠竹林小区大樟树下的“同心圆桌汇”,居民们正围着社区党委书记程娟商量同心广场管护问题。
…………
这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正是沈家营街道以“治”为基、以“理”为魂,让小区治理充满烟火味的生动缩影。
“做好基层治理,既要搭好‘治’的框架,更要激活‘理’的活力,关键在于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沈家营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俊的话,道出了治理的关键,厘清了“治”和“理”的关系。
作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桥梁”,沈家营街道首先在“治”上发力,用系统性服务破解小区共性难题。
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街道联合规划部门实地勘测,聚焦热点路段,协调沿线企事业单位,在闲置空地、道路两侧新划出40个共享车位,让下班晚的居民不再为“抢车位”而发愁。
面对老年人“吃饭难”,街道积极对接鄂东医养集团和乐享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在辖区6个社区建成“幸福食堂”,提供“10元管饱”的营养餐。幸福食堂还安排了“送餐小分队”,专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今年来已累计送餐800余份。
不仅如此,街道还聚焦“治”的精准度,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
今年夏天,有居民向沈家营社区网格员游悦反映:小区楼前那套露天石桌石椅“冬冷夏热”,让小区老人们“望石”兴叹。
沈家营社区党委立即组织小区业委会、小区物业召开三方联动会议,制定解决方案。
从方案制定到采购材料,再到进场施工,仅用10天时间,就为石桌石椅添上了“新房”,老人们不再担心冬冷夏热了。
“这棚子遮的是风雨,暖的是人心。社区党委、业委会和物业,真是把我们这些老人的事放在了心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居民王莉黛老人感慨地说。
截至目前,沈家营街道通过线上接收和线下走访的双轨机制,共收集居民意见461条,解决小区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问题423个,办结率达91%。
如果说“治”是搭起来的基层治理的“骨架”,那么“理”就是让辖区活起来的“血肉”。
为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王家里社区创新推出“一二三”工作法,织密安全防护网络。
社区组建了33人的志愿消防队,一些退休干部、退役军人、老教师、商户、大学生志愿者齐上阵,定期开展巡查、宣传、演练活动,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亚光社区宏维小区,吴远相等8名“电梯长”每天多次到所管理的电梯巡查,对恶意按键、违规使用、乱画乱按、超员运行的行为进行制止。
市建村社区“同馨乐园”,经常是茶香氤氲,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长、小区物业、居民代表在此召开茶话会,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依次分享了工作中的感悟、实际典型案例及学习心得,话出社区治理新动能。
“治”与“理”的双向联动,让辖区烟火味愈发浓厚。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桂花湾社区联合中乾融·龙台小区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共同举办“月满华诞家国同庆”主题活动。古典舞、军旅舞、长扇舞、夫妻档歌曲不断触碰着大家的欢快神经。
“以前住对门都不说话,现在孩子们居然能在一起欢乐打闹。”居民李女士开心地说。
在黄石港区老年大学红旗桥社区教学点,银发学员的欢声笑语掀开了新生活的篇章,摄影班、太极拳班、模特班、手工班、舞蹈班、腰鼓班、声乐班成员欢聚一起,银发族纷纷展示自我、结交挚友,用晚霞装点精彩的人生。
如今,走在沈家营街道,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幸福密码”:有的靠“议事亭”解难题,有的靠“志愿队”暖人心,有的靠“文化节”聚人气……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治”出来的保障力与“理”出来的凝聚力。
“未来,我们会继续深挖‘治理’的新内涵,让每个小区都有烟火气,每个居民都有归属感。”李俊说。(记者吴高斌通讯员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