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大邑县人民法院花水湾法庭依托“邑旅调”法官工作室,将“坐堂问案”转为“现场办案”,主动前往事发景区勘查调解,妥善处理了两起游客在景区游玩受伤引发的纠纷,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其中一起即时履行,减轻群众诉累,守护文旅消费场景。
今年年初,游客叶某和苟某在西岭雪山景区游玩时受伤,因对责任划分以及赔偿事宜未达成一致,叶某、苟某分别将景区和侵权者起诉到法院。庭审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对于受伤地点和受伤原因众说纷纭,法庭审理被迫中断。
为查明案件事实,切实解决争议,避免当事人因对现场情况描述不一而陷入“拉锯战”,法官决定将调解现场前移至景区内部。
办案团队会同双方当事人前往两起事故发生地,通过现场勘察,直观再现了事发时的环境状况及涉事区域的设施设备等,为责任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结合庭审情况以及现场勘察结果,法官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一方面,向景区管理方阐释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范围及未尽义务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向游客说明其自身应负的注意义务及从事高危体育运动应当自行承担的风险,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促使各方对自身行为的法律评价形成更清晰的认识,达成调解基础。
在厘清事实与法律基础后,法官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与各方进行沟通,重点围绕警示标识是否充分、管理维护是否到位、各方责任划分等进行说理,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缩小分歧。
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两起案件的当事人均认识到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高效性与互利性。最终,各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和支付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得以妥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