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要制裁中国?谁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乌克兰就制裁谁。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对外表示:基辅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启动适当的制裁措施。 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的表态来得突然,却又在意料之中。2025年6月27日,他公开宣布,基辅将对最大俄罗斯石油进口国启动针对性限制措施。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巨头,自然位列名单前列,其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占后者总出口的近一半。这笔交易本是市场常态,却被乌克兰视为战事资金来源的要害。俄罗斯石油出口因西方多轮禁令转向亚洲,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顺势成为主要买家。 数据显示,上半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同比增长显著,支撑了双边经贸的平衡。乌克兰此举意在堵塞资金渠道,削弱对手的军费后劲,但执行起来面临重重障碍。欧盟刚通过第十八轮对俄方案,将原油价格上限压低至市场价的九成以下,希腊等国船东已开始抗议,这为乌克兰的行动提供了借力点,却也暴露了协调的复杂性。 俄罗斯石油贸易的转向并非一夜之间。西方从2022年起实施严格封锁,迫使莫斯科优化出口路径,对欧洲供应锐减至每日不足50万桶,而对亚洲输出则攀升至300万桶以上。中国海关数据表明,其进口份额稳居47%,这些原油多转化为成品油,稳定国内物价和民生供应。印度德里炼化企业加速本土加工计划,土耳其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维持高流量采购。欧盟虽喊得凶,但实际通过转口渠道零星获取,内部意见分歧明显,如斯洛伐克等国对更严禁令摇头。乌克兰财政捉襟见肘,预算赤字超GDP的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其增长预期仅为2%至3%。6月26日,基辅刚公布重组对华贷款计划,延期支付15亿美元到期款项,这反映出自家资源紧张。西比哈的警告虽借欧盟东风,却需盟友买账,G7早前讨论二级制裁时就卡在分歧上。 这番制裁威胁对中国而言,更像是外部噪音。中方能源进口走正道,符合WTO规则,从不搞单边主义。俄罗斯石油到港后,转为汽柴油供应高速公路和城市公交,算盘打得清清楚楚。执行门槛高企,欧盟第十九轮方案9月中旬因协调问题延期,本计划年底收紧油气进口,至2028年彻底停买,但斯洛伐克等国直言反对。乌克兰自身信用评级遭摩根大通下调,援助依赖加深。俄罗斯石油收入虽降至战前八成,军费开支仍稳,克里姆林宫的盘算精明。亚洲买家视此为机遇,上半年进口总量增两成,天津港和上海炼厂运转不辍。土耳其安卡拉议会辩论中,强调能源自主优先,印度能源部官员公开表态,不会因政治风波改弦更张。 全球能源转型的脉络在此显露无遗。俄罗斯作为OPEC+成员,产量稳在每日1100万桶,出口路径优化后,对欧锐减,对亚激增。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共建稳定链条,中东和非洲供应商齐头并进,多元化渠道早铺开。乌克兰的二级制裁类似于早年对伊朗的套路,但多极化时代下,单边行动站不住脚。伦敦交易所期货曲线小幅上扬,交易员权衡风险溢价。北京外交部例行会上,发言人回应滴水不漏:贸易合法,反对无端干扰。莫斯科外交部克制表示,双边合作正常,无需外力介入。这格局下,制裁大国买家难有实效,乌克兰外交困境凸显,冲突拖延使其越来越靠外部输血。 放眼大局,西比哈的表态折射出基辅的施压策略。欧盟第十八轮方案细节包括对油轮保险的更严审查,希腊船东在比雷埃夫斯港集会,要求豁免。乌克兰想扩大影响,却忽略自身底子薄。国际债权人下调评级后,贷款重组成常态,15亿美元延期支付暴露资金链脆弱。俄罗斯优化路径,亚洲港口忙碌,德里街头炼油主管确认供应链稳定。土耳其海峡油轮流量不减,安卡拉辩论优先能源安全。中国主张通过联合国框架化解争端,反对霸凌形式。这波风浪不过是小插曲,中俄能源合作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互利共赢推进。全球市场微颤,但能源河流照旧向前。 特朗普上台后,其对俄强硬表态为乌克兰注入信心。8月1日,西比哈欢迎美国总统威胁对俄罗斯及买家施压,这可能放大基辅的声音。但落实仍需观察,G7分歧频现,早前二级制裁讨论屡屡搁浅。俄罗斯石油产品出口中,土耳其买下26%,中国13%,巴西12%,显示买家多样化。欧盟新方案设动态价格上限,15%低于市场价,旨在提升效力,但船东抗议浪潮已起。乌克兰预算压力山大,电力短缺和天然气下滑加剧缺口。国际援助维系运转,却无法忽略石油贸易对对手的支撑作用。中国能源政策务实,进口渠道多元,确保稳定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