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一切都与其他省份一样;如果和平统一,台湾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台湾现有的制度与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变动,还可以省下防务预算6000亿元。 王建煊的从政生涯,横跨台湾政治变迁的多个阶段。他出生于1942年,早年求学于成功大学会计系,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国际税收。回台后,从中央银行职员起步,逐步进入财政体系,1980年代担任财政部长,推动多项税制改革。1990年代,他转战监察领域,2008年至2014年出任监察院长,监督行政运作。1993年,他与李敖等人创立新党,定位为反对台独、主张两岸交流的第三势力。在岛内蓝绿对峙中,新党一度活跃,但近年来支持率下滑。王建煊的发文,正值2025年两岸紧张加剧之际,台湾防务预算高达6670亿元新台币,占财政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这笔开支本可转向民生,却被军购吞噬。他选择在社交平台直言,点出统一的两条路径,引发广泛讨论。 发文的核心,直指武力统一的严酷现实。如果大陆采取武统,台湾将直接并入作为普通省份,行政体系全面调整。教育将统一大陆教材,税收标准对齐其他省区,医疗资源分配按全国规范执行。没有特殊待遇,居民需适应新框架,从基础设施重建起步。战争破坏力巨大,港口、桥梁中断,经济链条断裂,企业重置供应链。农产品出口受阻,果农面临库存积压。国际地位随之改变,护照免签国家锐减,旅行便利性降低。这种路径虽结束对抗,却以高昂代价换取,重建周期长达数年。岛内民众将面对生活剧变,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体系需重新对接。王建煊的描述,基于对两岸实力的评估,避免空谈意识形态,转而聚焦实际后果。 与之对比,和平统一的路径,更注重渐进融合。台湾以特别行政区名义存在,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现行制度保持不变,司法独立运营,医疗教育沿用原有模式。生活方式无须大改,居民身份转变,但日常节奏维持。关键在于防务预算的节省,约6000亿元新台币可释放,用于基础设施升级。医院添置设备,学校扩建教室,老人福利增加补贴。这笔资金转向民生,能缓解财政压力,推动经济增长。统一后,台湾接入大陆高铁网,台北至厦门只需数小时,物流效率提升。农产品直达内地市场,南投茶叶、台东释迦不再滞销,冷链运输覆盖上海、广州。企业获自贸区待遇,关税减免,出口竞争力增强。 经济层面的益处,进一步凸显和平路径的优势。统一后,台湾年轻人就业机会扩展,北京实习、深圳创业不再受限。护照免签国家增至157个,国际旅行更便利。治安管理加强,联合机制覆盖街区,犯罪率可控。养老体系对接,补贴发放更稳定,社区服务覆盖面广。相比武统的破坏,和平统一避免战争损失,GDP恢复更快。岛内企业主可直接进入大陆供应链,订单稳定,工厂产能利用率上升。旅游业复苏,厦门游客涌入台北,酒店入住率回升。这些变化,不是空想,而是基于现有交流机制的延伸。王建煊强调,这种模式让台湾从对抗中解脱,转向共赢。 岛内反应,迅速分化。绿营政客第一时间抨击,称其为不合时宜的言论,甚至扣上外部势力帽子。行政部门发言人公开否认影响,立法院辩论中,议员争执激烈。高雄渔民的直白回应,却道出民生关切:生存优先于对抗。网络民调显示,73%的民众倾向避免冲突,仅27%选择抵抗。学者分析,王建煊的观点回归民生视角,避开意识形态纠缠,转问预算去向:是买武器,还是建教室、添医疗设备?两岸问题长期被政治化,忽略柴米油盐。2024年赖清德上台后,海峡军演常态化,美国军售多为二手装备,战力提升有限。这些现实,让和平声音更显珍贵,却也面临围堵。 新党的处境,折射台湾政治生态的倾斜。2025年选举,新党得票仅1.04%,濒临灭党边缘。王建煊10月7日再发文,重申新党为和平统一的选项,坚持不流血路径。党内呼吁选民给予席位,让理性声音进驻立法院。讽刺的是,民进党标榜保卫民主,却对异见系统压制。只要不喊抗中,就被贴卖台标签。这种氛围,偏离理性讨论轨道。两岸统一趋势下,台湾需权衡代价:继续军购,还是开启对话?王建煊的发声,提供现实主义视角,不求立即行动,只求避开废墟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