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漫展迎来空前规模。根据中新经纬统计,假期期间全国将举办至少413场漫展,覆盖几乎所有省份,单日客流量最高的展会可达1‑2万人次。其中,上海、杭州、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漫展热度尤为突出,数十万“00后”涌入上海,机票订单上涨50%,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提升近5倍,文旅订单增长35%。
票房突破千万的头部展会
上海BW漫展: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成为本次假期票房最高的商业漫展之一。
萤火虫、CP31、BW2025等:最低票价分别为85元、98元和128元,按最低票价计算,门票收入均在千万元以上。
ChinaJoy:2025年8月参观人次超41万,外地游客占比61%,其中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43%,为后续漫展提供了强劲的客源基础。
这些数据表明,头部漫展凭借明星嘉宾、IP授权和大规模场馆,已形成“二次元经济”重要的消费场景,单场票房轻松突破千万大关。
“赔本赚吆喝”的小型展会
并非所有漫展都能实现盈利。二次元行业观察人士指出,2024‑2025上半年,多场小型漫展因门票收入不足被迫延期或直接停办,甚至出现“一场漫展亏损二十几万元”的案例。Tech星球的报道进一步指出,随着漫展数量激增,超过千场的中小规模展会普遍面临客流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不少主办方在成本(场地、安保、宣发、嘉宾费用等)高企的情况下只能“赔本赚吆喝”。
行业结构的“二八效应”
行业内部呈现明显的二八分化:
头部品牌(如BW、ChinaJoy、WonderFestival)凭借品牌效应、强大赞助商资源和高额门票收入,保持盈利并继续扩大规模。
中小品牌则依赖多元化业务(如线上直播、周边电商)来补贴展会成本,部分展会仍在探索盈利模式。海格的数据显示,其公司单日客流约8000‑10000人次,若顺利举办11月的活动,有望实现盈利。
极小展会(Only展、地方性同人展)虽然客流有限,但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圈层、降低场地费用等方式,保持运营的可持续性。
消费者行为与经济拉动
漫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爱好者聚会,而是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多产业链的综合消费场景。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漫展期间相关文旅订单整体上涨35%,酒店预订量激增近5倍。艾媒咨询的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5.03亿元,2024年二次元及周边市场规模为597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8300亿元。这意味着,漫展的经济效应正在从“文化娱乐”向“区域经济增长”转变。
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成本上升:嘉宾出场费、场地租金和安保费用持续攀升,部分Coser单场费用已达百万级别。
同质化竞争:大量展会在内容、展位布局上缺乏差异化,导致观众选择疲劳。
监管与规范:行业快速扩张带来场地安全、票务诚信等问题,亟需行业自律和监管部门的指导。
数字化转型:直播、线上展览和虚拟IP展示正成为补充线下流量的重要手段,未来可能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商业模式。
结语
国庆期间的漫展热潮展示了二次元经济的强大活力:百余场展会、上千万的票房收入以及对旅游、消费的显著拉动。然而,行业内部的“二八效应”也提醒我们,只有在内容创新、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多元化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让更多展会摆脱“赔本赚吆喝”的窘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年轻消费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漫展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