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的奇迹出现了。郝龙斌、张亚中、罗智强,这三个在民调中落后于郑丽文的候选人,开始联合起来,一起攻击郑丽文了! 这种联合攻势背后是严峻的选情压力。网络民调显示郑丽文获得了高达59%的支持率,而针对国民党员的调查也表明她的支持度达到22.2%,小幅领先郝龙斌的20.5%。面对郑丽文的强势表现,其他候选人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策略。 郝龙斌近期密集走访地方寻求支持。他先后获得新北市长侯友宜、桃园市长张善政等地方派系大佬的公开力挺。这种“陆战”策略旨在巩固传统组织票,与郑丽文擅长的“空战”形成对比。但即便拥有地方派系支持,郝龙斌仍感到选情吃力,甚至向台中市长卢秀燕坦言“这场选战打得辛苦”。 张亚中则坚持其鲜明的统派立场。他在电视辩论中主张恢复“国统纲领”,推动国共政治对话。然而分析认为张亚中性格刚硬,是彻底的“统派理论家”,在台湾特殊政治生态中难获多数选票支持。这种理想化路线使其支持度维持在5%左右,难以突破基本盘。 罗智强试图走中间路线。他标榜“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两岸基石,主打“实战牌”并强调与民众党领袖的关系。但外界认为其言论圆滑矛盾,被批“口号竞选”。尽管获得马英九“交棒新一代”的隐性支持,罗智强16%左右的支持率若发生分流,可能显著影响郑丽文的“改革派”票仓。 三位候选人尽管策略各异,却因郑丽文的持续领先而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撼动郑丽文的优势,于是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这场联合围攻的核心策略是质疑郑丽文的立场一致性。尽管郑丽文在辩论中展现独特优势,高举捍卫“宪法”、下架民进党旗帜,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两岸百年和平,但对手们仍试图将她拜访日本前总务大臣高市早苗的行为渲染为立场问题。 郝龙斌凭借赵少康的媒体资源不断放大这种质疑。赵少康高调陪同郝龙斌登记参选,公开宣称“投郝等于投赵”,并利用媒体资源为郝龙斌造势。这种媒体优势形成了郑丽文难以突破的宣传壁垒。 然而这场围攻也暴露了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问题。当民进党当局持续推进“台独”路线之时,国民党内部却因主席选举陷入激烈内耗。 郑丽文试图以鲜明且灵活的立场应对这些攻击。她结合党内主流诉求与中间选民期待,同时以女性特质软化锋芒。她还强调将与韩国瑜领导的立法机构合作无间,展现维护党内团结的姿态。 选情最后阶段,弃保效应可能成为关键变量。罗智强已公开呼吁反“弃保”,强调自己是世代交替与安心可靠的最大公约数。但若其支持者发生分流,很可能对郑丽文造成冲击。 这场选举已超越个人胜负,成为国民党未来路线的转折点。候选人之间的合纵连横反映出党内不同力量的重组。而郑丽文能否顶住联合围攻,将取决于她能否维持目前的民调优势,并有效动员支持者投票。 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将直接影响该党能否团结一致应对民进党挑战。无论最终谁胜出,如何整合党内分歧、形成共同目标才是真正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