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先头部队”已经飞抵杭州,鸳鸯在杭州动物园如何过冬?

终于传来了降温的消息,候鸟们也纷纷长途跋涉,开始迁徙到西湖里来过冬。其中就包括了鸳鸯,除了西湖,从北方飞来的鸳鸯还喜欢到杭州动物园过冬。鸳鸯池、游禽湖和水边的树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与园内的“原住民”鸳鸯汇聚一堂,直到次年春天才陆续离开,开启新的旅程。

鸳鸯是雁形目鸭科的中型鸭类,具备长距离迁徙的能力。在浙江,多数鸳鸯是冬候鸟,遵循着春去秋来的自然节律。它们在春天飞往北方繁殖,又在秋冬季节回到南方越冬。一般到十月中旬,迁徙的“鸳鸯大军”就会陆续出现在杭州的西湖、西溪、九溪等水域。有着“原住民”鸳鸯的杭州动物园也是它们越冬的选择之一。目前,越冬鸳鸯先头部队已顺利抵达杭州动物园鸳鸯池。

鸳鸯能够按照既定的路线往返于南北之间,意味着它们在迁徙途中有着充足的食物来源、适宜的栖息环境以及安全的迁徙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鸳鸯与西湖的情谊愈发深厚。部分鸳鸯不再执着于远行,而是选择留在西湖开启繁殖之旅。今年,就有一窝鸳鸯在动物园附近的水系中繁衍,为这方天地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公鸳鸯会在秋季逐渐换下使用了大半年颜色已经暗淡的蚀羽。蚀羽,是雄鸟在繁殖期后换上的羽色斑驳的非繁殖羽,这种独特的羽毛能够巧妙地降低雄鸟被捕食的风险,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存智慧。随着季节的流转,公鸳鸯开始长出新的光鲜亮丽的繁殖羽。繁殖羽,作为鸟类在繁殖季节长出的特殊羽毛,也被称为婚羽,它承载着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地的重任,是公鸳鸯展现魅力与实力的关键“装备”。

如果仔细观察初来乍到的鸳鸯群体,会发现其中既有高傲漂亮的鸳鸯“帅哥”,它们身姿挺拔,羽毛鲜艳夺目,宛如舞台上的明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也有处在“换毛尴尬期”、羽色稍显杂乱的“愣头青”,它们略显羞涩,在群体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然而,无论羽毛如何变化,它们共同拥有的大红色的喙,如同鲜明的标识,宣告着公鸳鸯与母鸳鸯的绝对区别。

到了冬天,随着换羽工作的完成,公鸳鸯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漂亮的“精神小伙”。它们身上、脸上鲜艳的金属绿、白色和栗色色块的羽毛组合在一起,界限分明又颜色和谐,最具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的“帆状饰羽”树立在背部,就像两把精致的扇子,让它们显得风度翩翩、魅力四射。

来杭州动物园过冬的鸳鸯数量已经远超原住民。喂食时,它们与原住民一起啄食饲料,共享美食盛宴;休息时,它们站满了水边横出的枝条,宛如一串串灵动的音符,点缀在自然的五线谱上;洗澡时,它们溅出的朵朵水花也让小小的池塘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鸟丁兴旺的景象,让市民游客能够近距离欣赏到鸳鸯的身姿,却也给动物园管理带来了“甜蜜的烦恼”。

为了让远方来客和本地游禽和睦相处,动物园的后勤保障当然要到位。保育员增加了饲料供应量和供应频次,也根据鸳鸯的营养需求适当调整了饲料结构。与此同时,兽医和保育员也会严密监测鸳鸯们的活动状态和粪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和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