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特朗普现在病急乱投医,他找印度推销美国大豆,肯定是找错了对象,这个大豆大部分都是

特朗普现在病急乱投医,他找印度推销美国大豆,肯定是找错了对象,这个大豆大部分都是用来做豆粕生产饲料,这就需要有庞大的养殖业,而养殖业的最终需求,是要有大量的肉蛋白消费。   可印度偏偏就卡在了“肉消费”这个最关键的环节上。2024年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才5.7公斤,全国总消费量加起来也只有530万吨,这个数字放在全球来看都算是垫底的水平。   要知道印度的人口总量和中国差不多,咱们2024年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达到72公斤,全年总消费量更是突破1亿吨,稳稳坐在全球最大肉类消费国的位置上。单看这两组数据的差距,就能清楚印度和中国在肉蛋白消费能力上,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   不是印度不想用大豆做饲料发展养殖业,而是他们的消费市场实在撑不起这个需求。印度国内还有不少人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没完全稳定,很多人还处在“吃得饱”的阶段,远没到能“随便吃肉”的程度。   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肉类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上不去,养殖业自然没有扩大规模的动力,对豆粕的需求也就一直徘徊在低位,进口大豆的量怎么可能提得上来?   特朗普要是真打算把美国大豆大量卖给印度,首先得解决的不是贸易谈判的问题,而是得帮印度把国内的肉消费市场做起来。   这可不是简单签个订单就能搞定的事,得先让印度老百姓有足够的钱去买肉、敢吃肉。   有人调侃说,特朗普要是真想成这事,恐怕得先贷款给印度,帮他们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等印度人的餐桌上海鲜、猪肉、牛肉多起来了,养殖业才会有扩张的需求,豆粕的用量才会增加,美国大豆才有卖出去的可能。   可这显然不现实,且不说美国政府愿不愿意掏这笔钱,就算掏了,印度国内的消费习惯和经济结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再往深了说,印度的饮食文化也给肉类消费加了不少限制。印度有大量民众信奉印度教,教义里对食用牛肉有严格禁忌,还有一部分人是素食主义者,从观念上就排斥肉类消费。   这种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不是靠短期的经济刺激就能扭转的。反观中国,不仅没有这类饮食禁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猪肉、鸡肉、牛羊肉的需求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对优质蛋白的追求,让养殖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这也是中国能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的核心原因——有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在背后支撑。   美国大豆之前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中国庞大的肉消费市场带来的饲料需求。可后来因为关税问题,美国大豆失去了价格优势,中国买家才转向了巴西、阿根廷等更划算的供应商。   现在特朗普想把失去的市场份额,从印度身上补回来,显然是没看清问题的本质。印度的市场潜力或许存在,但要把潜力转化成实际需求,需要的是长期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这绝不是一两笔贸易订单就能实现的。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自己也产一部分大豆,虽然产量不如美国,但基本能满足国内有限的需求。而且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港口运输效率、仓储能力都跟不上大规模进口大豆的要求,就算印度想大量买美国大豆,也很难快速消化。   反观中国,不仅有成熟的港口物流体系,还有完善的豆粕加工产业链,能快速把进口大豆转化成饲料供应给养殖业,这也是美国之前愿意和中国做大豆生意的重要原因——中国有能力吃下大量大豆,并且有稳定的支付能力。   特朗普现在急着给美国农民找下家,却没考虑印度的实际情况,这种只看短期利益、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做法,注定很难成功。   美国大豆的问题,本质上是失去了中国这个核心消费市场后,没有找到能替代的需求方。印度无论是从消费能力、饮食文化还是基础设施来看,都无法成为下一个“中国”。   要是特朗普真想解决美国大豆的出口难题,恐怕还是得回到和中国协商关税问题的轨道上来,而不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印度身上浪费时间。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美国大豆需要的是像中国这样有庞大需求、有消费能力的市场,印度显然还没达到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