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为什么要在夜晚,举行阅兵仪式呢?是出于安全考虑吗? 从历史脉络看,夜间阅兵在朝鲜并非偶然。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重要节日的阅兵安排便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朝鲜早期的阅兵多在白天举行,2018 年 9 月之前,建党、建军等重大庆典的阅兵仪式基本安排在上午。这种安排与当时的外交氛围和展示需求相关,便于更清晰地展示徒步方队与装备细节,也符合国际社会对阅兵仪式的常规认知。 2020 年 10 月劳动党成立 75 周年庆典,朝鲜首次将大规模阅兵放在夜晚举行,此后连续 4 次重要阅兵均选择在晚间或深夜进行,这种转变逐渐成为新的传统。 安全层面的考量确实存在。朝鲜举行阅兵时,常面临美韩情报部门的密切监视,卫星图像与空中侦察是常见的监控方式。夜晚的环境能降低装备移动与列队过程中的暴露风险,减少外界提前获取方队规模、装备型号等信息的可能。 2023 年 7 月 27 日庆祝祖国解放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夜间阅兵中,美韩情报部门虽持续跟踪,但直到阅兵开始才确认 “火星炮 - 17” 型洲际弹道导弹的亮相,这种信息滞后性印证了夜间安排的安全价值。 视觉呈现与情感凝聚的需求,让夜间阅兵更具感染力。夜色为灯光与焰火提供了天然背景,2022 年 4 月庆祝人民革命军成立 90 周年的阅兵式上,无人机腾空后施放的焰火照亮夜空,与受阅方队形成呼应。 2024 年 8 月的典礼中,无人机灯光秀、烟花表演与军乐队演出结合,让现场氛围更显庄重热烈。朝鲜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画面里,灯光聚焦于受阅装备与队伍,既突出了展示重点,也通过视觉效果强化民众对国防力量的认同感。 夜间阅兵还承载着对历史记忆的呼应。朝鲜战争中,许多关键作战行动在夜间展开,夜战经验成为军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纪念性阅兵放在夜晚举行,暗含对战争时期军事传统的致敬。 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夜间阅兵中,金正恩在讲话中强调朝中俄团结与国防意志,夜色下的广场氛围更能烘托历史厚重感,让民众在仪式中回望胜利历程。 外交信号的传递也借由夜间阅兵的特殊形式实现。2023 年的夜间阅兵邀请了中国和俄罗斯高级代表团出席,金正恩与外国嘉宾共同观礼,这种安排既体现对友好国家的重视,也通过夜间展示的新型装备传递国防实力信号。 “火星炮 - 20” 型洲际弹道导弹在 2025 年 10 月劳动党成立 80 周年的夜间阅兵中压轴亮相,现场欢呼声与灯光聚焦让这一 “最强核战略武器系统” 的展示更具冲击力,相关画面通过媒体传播形成国际关注。 朝鲜的阅兵仪式本身具有独特编排逻辑,徒步方队的 “鹅式步伐”、按作战编程展开的机械化方队,这些特色在夜间更易通过灯光设计形成视觉焦点。 2025 年的阅兵中,高超音速滑翔导弹方队、远程战略巡航导弹方队等装备在灯光照射下依次通过金日成广场,装备细节与编队秩序清晰呈现,这种展示效果在白天强光环境下难以复制。 如今,夜间阅兵已成为朝鲜重大庆典的常规选择,安全保障、视觉效果、历史纪念与情感凝聚等因素相互叠加,使其超越了单纯的仪式安排,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的表达载体。这种独特的阅兵风格,既延续了历史传统,也适应了现实的多重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