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德安县政法机关用创新实践诠释司法为民

“李家婆媳和解了”“帮王大爷补好户口簿”……德安县公安局河东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法珍的“民情日记”上,密密麻麻记着辖区居民的“小事”,字里行间满是民警的责任与牵挂。

近年来,德安县政法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司法为民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搭建未成年人帮教观护基地,打出多元化法治宣传组合拳,用一个个“接地气、有朝气、冒热气”的创新实践,让司法为民的“力度”与“温度”直抵民心。

摆摊普法(图/受访单位提供)

为迷途少年铺就“回归路”

“感谢检察官叔叔没有放弃我,现在我知道靠双手劳动赢得尊重,心里才踏实。”近日,在德安县某制鞋企业生产车间内,曾因多次盗窃被列为“红色预警”的涉罪未成年人小毛(化名),拿着自己制作的鞋子感慨道。如今,他不仅掌握了制鞋工艺,预警等级也降至“蓝色”,顺利回归社会。这是德安县人民检察院联合爱心企业打造观护基地取得成效的缩影。

不同于传统封闭式管理,观护基地将司法帮教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构建起检察官全程引导跟踪、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司法社工进行心理疏导、监护人积极支持配合的“四位一体”帮教模式,让涉罪未成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完成行为矫正和人格重塑。

为确保帮教工作精准有效,德安县人民检察院创新引入科学评估机制。涉罪未成年人步入基地之初,未检检察官通过“未成年人观护需求评估量表”从家庭环境、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等维度,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画像分析,按风险预警程度划分“红黄蓝”三级,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对不同等级预警对象开展“个性化”帮教,进一步深化帮教成效。

让法律知识“活”在群众身边

今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德安县义峰山法治公园内,一曲融入农事节气与法律知识的德安农事歌《非遗说唱国家安全》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为让法治文化扎根传统,德安县以本土资源为载体,建立戏曲演员参与法治创作的长效机制,创作出《西河娃娃唱普法》《非遗说唱国家安全》等作品,让群众在看大戏、听唱腔中学习法律知识。在民俗工坊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宪法精神、民法典条款融入葫芦雕刻,在“普法夜市”中成为“抢手货”。既让非遗技艺增值,更让法治文化“亮”起来。在校园课堂中,法治剪纸、漆扇、刺绣、竹编等“非遗+法治”体验课开进20余所学校,形成立体普法阵地。

夜幕降临,德安县的状元桥上,“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支起“普法小摊”,通过趣味打卡游戏,讲解“法”字源头;在车桥镇,“夜访小分队”走访时得知,村民张阿姨的仓库围墙倒塌致邻居大棚损坏,矛盾久未化解,志愿者立即邀请专业调解员上门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握手言和。

据了解,德安县司法局打出的“普法夜市+平安夜访”组合拳,已接待群众660余人次;2支“夜访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排查纠纷隐患,走访农户30余户,从集市烟火到农家院落,夜色中的法治服务既解“燃眉急”,更筑“平安墙”。

为让普法更“潮”更“活”,德安县司法局还组建了“司小语”新媒体工作室,打造集公众号、短视频、动漫于一体的线上普法平台。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发布作品460余篇,发布视频140余个,多篇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媒体转发,视频号播放量超20万次。

从民警日记本里的“家长里短”,到为迷途少年点亮的“回归灯塔”;从非遗里“唱出来”的法律知识,到夜色中“送上门”的法治服务,德安政法机关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用一次次创新实践、一桩桩民生实事,把司法为民的承诺落到了实处。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不仅织密了基层治理的“安全网”,更拉近了政法机关与群众的距离,让“法治德安”的底色愈发温暖、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