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跳出来说什么“大陆武统,台湾坚决抵抗”?你拿什么抵?拿你那堆飞不动的老飞机,还是靠那群还在背英文单词的台军?解放军东部战区刚刚58架次军机压境,你倒好,张嘴就是干,真当自己能挡导弹了? 2025年7月17日,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大规模海空联合巡航行动,派出58架次军机和9艘军舰在外海活动,其中45架次战机穿越所谓海峡中线,进入台湾方面声称的防空识别区。这次行动规模创下近期新高,涵盖歼-20隐身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机等多型装备,配合电子战和预警机,形成立体威慑格局。 台湾防务部门数据显示,此次巡航持续24小时,军机轨迹覆盖西南空域和鹅銮鼻周边海域,舰艇则在台岛东南外海列阵。这样的高强度常态化巡航,已成为维护台海稳定的必要举措,旨在回应岛内分裂势力挑衅和外部干涉。相比以往,这次行动更注重实战编组,强调全域掌控能力,清晰传递出对“台独”分裂的零容忍态度。两岸关系本就敏感,此次巡航进一步凸显统一大势不可逆转,岛内民众也从中感受到和平统一的紧迫性。 马英九的表态紧随巡航之后,于7月底在台北一场基金会活动中公开提出,如果大陆选择武力方式推进统一,台湾将采取坚定抵抗措施。这番言论与他以往强调九二共识的温和立场有所不同,加入了以往少见的强硬元素,迅速在岛内外引发热议。马英九作为国民党前主席,曾推动两岸交流,但此次发言被视为对赖清德当局政策的间接回应,他呼吁接受九二共识以促进对话,同时明确拒绝武力统一。 岛内蓝营支持者视之为维护岛内利益的务实表达,绿营则批评其老调重弹,徒增紧张。客观来看,马英九的立场反映出岛内政坛的分裂现实,一方面寄望和平对话,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抵抗姿态。这种两面性在当前台海环境下,难以掩盖统一进程的必然性。两岸统一是历史潮流,马英九的发言虽有影响力,却难改大局走向。 台湾空军装备现状堪忧,现役主力包括F-16V、幻影2000和IDF经国号三种战机,但均面临老化与维护难题。F-16V虽经升级延寿,但出勤强度低,维护保障跟不上,每小时保养成本高达16万台币,飞行员流失率高企。幻影2000服役超过25年,发动机老旧导致事故频发,2024年9月就曾坠毁一架,零件依赖法国进口,数据链与台湾“强网”系统兼容性差,独立作战能力弱。 IDF作为本土自产机型,对美依赖强,航电系统落后两代,作战效能有限,每小时维护成本25万台币。这些问题导致台空军整体战力不足以应对高强度对抗,超视距作战短板明显。2025年台湾军购预算增加30%,但资金多用于补强老旧装备,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实力。面对解放军现代化军队,台湾空军这些痛点暴露无遗,所谓抵抗更多停留在口头上。 台湾军队基础训练也存在明显滞后,美华军语辞典虽有更新,但士兵英文术语掌握不足已成为共识。国军现役部队中,新兵训练周期缩短,强调基础体能和射击,但语言障碍影响与美方联合演习协调。2025年数据显示,台军飞行员流失率达15%,部分因训练强度大和薪资低,基层士兵多花时间适应英文指令,而非实战技能。 相比解放军的高科技训练体系,台湾军队在电子战和联合指挥上差距拉大。这样的基础问题不解决,所谓坚决抵抗就缺乏实战支撑。岛内舆论指出,军费虽增,但分配不均,训练资源倾斜高端装备,忽略了士兵基本素养。长远看,这不仅削弱防御能力,还加剧岛内对战争风险的担忧。 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始终停留在战略模糊层面,2025年拜登政府虽承诺援助,但实际行动谨慎。国务院多次强调和平对话渠道,避免直接卷入冲突。马英九表态后,美方仅例行回应,援助计划多为武器销售,而非军事介入承诺。历史经验显示,美国视台湾为棋子,在关键时刻往往优先本国利益。2025年上半年,美军舰过航台海次数减少,更多依赖外交施压。岛内军购依赖美方,但F-16V交付延误已成常态,零件供应不稳。这样的外部环境,让马英九的抵抗言论更显孤立。两岸统一进程中,美国干涉难改一中原则,台湾需面对现实,选择和平融合方为上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