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涛是个真正的军人,其军事能力卓越,虽然被刘邓大军包围后黄维兵团是完全有能力,可以突围出去的,因为刘邓大军装备太差根本难以抵挡,杨伯涛多次力主马上突围,结果黄维听老蒋得话选择固守待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气的杨伯涛说出了那句名言:我们就是解救别人的援兵,现在哪还有别的援兵救我们。后来刘邓大军请了粟裕支援,他们再也突围不出去了,所以杨伯涛至死都不能原谅“书呆子”黄维。 杨伯涛的底气,源于他对黄维兵团实力的绝对自信。他时任兵团下辖第18军军长,这支部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全建制美械装备,而黄维兵团整体更是12万人的多兵种摩托化合成部队,战斗力在国军中属一流。反观包围他们的中原野战军,经挺进大别山消耗后重武器十不存一,一支纵队平均仅有八门大口径火炮,每个战士子弹不过几十发,这种装备差距让杨伯涛坚信突围绝非难事。 两人的军事分歧早有伏笔。1948年11月24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的消息传来,中野已袭占蒙城切断后路,杨伯涛当即建议向东南侧李延年兵团靠拢,双方仅距80多里,机械化部队一日即可抵达。但黄维因传达命令的参谋被俘迟疑不决,竟白白等待11个小时,错失了最初的突围窗口。 等到黄维终于决定撤退,中野主力已陆续赶到,将兵团围困在双堆集。杨伯涛仍未放弃,力促集中4个主力师开路突围,凭借坦克与摩托化优势冲破防线。可黄维刚部署好计划,打头阵的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就率部起义,突围行动彻底崩盘。 此时蒋介石的电报恰好抵达,命令黄维固守待援。杨伯涛据理力争,指出邱清泉、李延年等兵团自身难保,根本无力救援,却被黄维以“君命不可违”驳回。黄维甚至认为,中野的装备根本啃不动他这颗“铁核桃”,竟放话“就算停着让他们吃,也没好牙口嚼动”,这种盲目乐观让杨伯涛既愤怒又无奈。 固守待援的决定很快酿成恶果。中野虽攻击受挫,但迅速请求华东野战军支援,粟裕随即调派部队加入战场,形成30万兵力的合围态势。原本装备劣势的包围圈,因华野的加入变得火力密集,双堆集周边的大王庄、尖谷堆等要点相继失守,黄维兵团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杨伯涛的愤怒并非单纯源于战败。他亲历了士兵们从满怀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看着精锐的第18军在缺粮断弹中被消耗,而这一切本可通过果断突围避免。被俘后的多年里,他始终认为,黄维的“书呆子气”在于过分拘泥于指令,完全丧失了战场指挥官的临机决断能力。 从这场分歧能看出,国民党军的溃败不仅是实力对决的结果,更是指挥体系僵化的必然。杨伯涛的军事判断贴合战场实际,却敌不过上级的遥控指挥与主将的优柔寡断,这成为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