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出提醒:警惕非法“校园贷”,辨别非法外衣,共同保护学生群体茁壮成长。非法“校园贷”进入校园往往披着各式各样的外衣。监管部门已披露的案例中,不法网贷机构往往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甚至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引流,给非法“校园贷”披上“培训贷”“美容贷”“回租贷”“刷单贷”“求职贷”等形式多样的外衣,极具迷惑性。
(10月6日《经济日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风险提醒背后,是非法校园贷改头换面的新乱象。当“培训贷”“刷单贷”等伪装渗透进电商、社交平台,当持牌机构也玩起“非学生承诺”的文字游戏,我们不得不追问:打击多年的校园贷为何屡禁不止?答案或许藏在监管与乱象的博弈失衡中。
校园贷的迷惑性早已突破“低息秒批”的原始套路,演变为精准围猎的系统工程。不法机构不再街头吆喝,而是通过潮鞋电商弹窗、求职APP广告精准触达学生,用“分期购”“成长金”等名号模糊借贷本质。更隐蔽的是“合规假面”套路:一些APP或者机构让学生签署“非学生承诺书”,却不接入学籍系统核验,一键勾选即放款,年化利率最高达34%仍堂而皇之放贷。这种“形式合规、实质违规”的操作,既利用了学生的金融知识盲区,也钻了监管技术核验的空子。
监管的“迷糊”,恰恰给了乱象生存空间。政策层面早已明确红线: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放贷,银行需严格审核身份。但现实中,助贷机构通过“平台引流+持牌放款”的模式切割责任,催收时互相“甩锅”,让学生维权无门;部分监管仍停留在“发文提醒”“事后排查”,对新变种反应滞后。
治住校园贷,必须让监管长出“牙齿”更装上“慧眼”。严惩是底线:对伪造场景放贷的机构,不仅要没收非法所得,更要吊销牌照;对暴力催收者,需联动公安追究刑责,正如法律专家所言,违反禁令的借贷合同本就无效,绝不能让学生为机构违规买单。技术是关键:监管部门应强制要求平台接入全国学籍系统实时核验,对利率进行穿透式披露,让“非学生承诺”不再是免责挡箭牌。教育是根基:把金融安全课从“选修课”变“必修课”,用“负债弃博”的真实案例替代空洞说教,才能筑牢学生的心理防线。
校园贷的迷惑性再强,也敌不过监管的精准发力。当政策红线变成技术防线,当事后惩处变成事前拦截,当单一监管变成“金融+教育+公安”的合力共治,非法校园贷终将失去生存土壤。毕竟,保护青年学子的成长环境,容不得监管有片刻迷糊,更等不起“亡羊补牢”的滞后治理。
“校园贷”极具迷惑性不假,可是能迷惑学生,也能迷惑监管?打击了那么多年,真的治不了一个“校园贷”?只有严惩不贷,才能治得了“校园贷”!监管部门不放昧心自问:是不是做到了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