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某天早上,20岁的知青张志远壮了壮胆直接闯进寡妇胡庭秀的家里,他将自己

小张主张 2025-09-17 18:42:19

1974年某天早上,20岁的知青张志远壮了壮胆直接闯进寡妇胡庭秀的家里,他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被褥扔在床上,这一幕让一旁正在给孩子穿衣服胡庭秀惊呆了,张志远万万没想到,这一夜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无数城市青年响应“农村大有可为”的号召,满怀热情离开城市奔赴乡下,18岁的张志远出身于重庆市一户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带着满身抱负来到四川省南江县,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初到农村,张志远面临着许多知青都曾遇到的困境,就是如何真正融入当地生活,对于老百姓而言,这些从城里来的知青与他们有着天然的隔阂,老百姓世代务农,而细皮嫩肉的知青们开始时常帮不上忙,甚至可能拖后腿、分他们的口粮。   张志远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邻居佘林海一家,佘林海耐心地教这个城市小伙子农业知识,一点点带他习惯农村生活,甚至拿出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鸡蛋,给“水土不服”的张志远补身体。   在佘林海夫妻无微不至的关照下,张志远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知恩图报的他,干完农活后经常教佘家的四个孩子知识,远亲不如近邻,张志远和佘家夫妻的感情越来越深。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了佘林海,看着嫂子胡庭秀用瘦弱的身躯勉强支撑起整个家庭,张志远心生不忍,主动去医院照顾佘林海,出钱又出力。   尽管如此,他和胡庭秀的努力最终没能挽留住佘林海的生命,佘林海临终前,将妻子支开,费力地握住张志远的手,嘴巴张了又张,没能说出一句话,他似乎想将妻儿托付给这个19岁的年轻人,却又难以启齿。   张志远明白了佘林海的顾虑,主动开口:“大哥,你放心,嫂子和孩子们就交给我吧!”不久后,佘林海带着满腔不舍离开了人世。   张志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尽力帮助和照顾胡庭秀母子的生活,但一个寡妇和单身小伙频繁接触,难免引起风言风语,作为男人,张志远可以不理会,但作为女人的胡庭秀却无法置之不理。   她也曾婉拒张志远的帮助,但一个带着4个孩子的农村寡妇生活实在太难了,张志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了完成诺言,也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胡庭秀母子,张志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嫁给”胡庭秀,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张志远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一股脑地搬到隔壁,向胡庭秀“求婚”。   面对这个比自己小11岁的城市青年,胡庭秀惊呆了想要拒绝,但张志远铁了心,就这样两个人重新组成了家庭。   从此张志远以丈夫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照顾胡庭秀母子的生活,他争着抢着做队里最艰苦的活只为了多赚点工分多攒点钱送孩子们上学。   1978年知青办告诉张志远他有一个回城的机会,听到消息的张志远兴奋不已他想念城里的生活也想念许久不见的父母。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因为在这里他有妻子还有6个孩子。如果他离开将对妻儿的生活造成巨大打击,几番思考下张志远在知青办工作人员不敢置信的目光中签了自愿留下的申请书然后拿着1200元的安家费回到了南江县。   有好事的村民问他放弃城里的生活会不会后悔张志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为什么后悔呢?我是一位丈夫也是一位父亲说好要照顾庭秀母子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张志远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周边村镇,成为了知青年代一个特殊的符号,面对返城的机会,他选择了留下,不是因为不想回家,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家,担起了另一种责任。   有人说他傻,有人笑他痴,但更多人在心底敬佩这个年轻人的勇气与担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城市青年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主要信源:(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北京党史》)    

0 阅读:181

猜你喜欢

小张主张

小张主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