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科技日上展示的全新一代IRON,其技术参数令人瞩目:仿人的嵴椎、肌肉与皮肤设计,实现“猫步般”的轻盈行走;1:1人手尺寸的灵巧手(22个自由度),能完成精细抓握,搭载了3颗图灵AI芯片。
相比去年版本,新一代IRON增加了仿生脊椎、柔性皮肤和曲面显示屏,动作更自然,甚至一度引发“真人扮演”的热议。
这场“一战封神”的表演不仅引爆全网,也揭开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技术突破,彻底打破了传统人形机器人动作生硬的行业困境,而米良川领衔的四位核心人物构建的“跨领域协同生态”,更是为技术落地筑起了坚实壁垒。
四大核心人物作为团队“一号位”,米良川凭借在小鹏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积累,创新性地将汽车行业的“车规级”标准与数据闭环体系平移至机器人赛道。
他主导研发的仿生脊柱设计,摒弃了传统机器人简单的腰部结构,从人类脊柱的生理曲度、肌肉群的发力逻辑,到腹腔的缓冲机制、外层皮肤的柔性包裹,实现全维度拟人化还原;再搭配前脚掌新增的3个自由度,让IRON的每一步都能模拟人类行走时的自然律动,为超拟态运动奠定核心基础。
团队的协同优势在此刻尤为凸显:运动控制负责人郭鹏将大疆无人机“秒级响应、毫秒级稳定”的飞控算法降维应用,使IRON穿高跟鞋行走时Z轴振幅控制在3毫米以内,稳定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硬件总架构师王哲借鉴华为基站的高功率密度散热技术,用0.3毫米超薄均热板,15秒内即可将810颗电机产生的6kW峰值热量均匀分散,彻底解决“机器人跑十分钟就发烧”的行业痛点。
产品化掌舵人王凤英则发挥汽车供应链经验,通过规模化采购将激光雷达、Orin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40%,为技术落地打下基础。
这种“AI算法+硬件创新+工程化落地”的协同模式,不仅让IRON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更赋予其强大的实用价值。
在工业涂胶场景中,能以±0.2毫米的超高精度完成作业,72小时即可掌握人类熟手工半年才能练就的技能。
物流分拣场景下,每小时可处理3000件包裹,相当于5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
IRON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边界,也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打开了全新通道。
量产落地仍需破局IRON在发布会上的惊艳表现,看似“一夜封神”,实则是团队历经四年高强度试错、三次推倒重来重构技术架构的结果。
早期版本因脊柱关节刚性过强,连简单转身都易失衡;初代散热方案无法应对持续作业,曾出现电机过热停机的窘境。
即便如今生成式控制器实现“阶跃式突破”,能让机器人自主生成拟人步态,但产业化进程仍需跨越多重难关。
技术层面,动态环境适应性仍是短板:在工厂粉尘、仓库潮湿等复杂场景中,IRON的视觉传感器易受干扰,导致动作精度下降;810颗电机需同步协同,任何一颗出现延迟,都可能引发步态紊乱,而当前电机控制算法的容错率仍需提升。
更关键的是0.3毫米均热板的规模化生产,实验室中可通过精密工艺实现,但量产时要保证每块均热板的散热效率一致,良率需稳定在95%以上,这对上游材料供应商的生产精度提出极高要求,短期内难以完全达标。
成本控制同样面临“硬骨头”。尽管王凤英借助汽车供应链优势,将激光雷达、Orin芯片等零部件成本降低40%,但机器人专属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尤其是仿生皮肤的柔性材料、高精度力控传感器等,进口成本占比超30%,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替代尚处验证阶段,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
按当前成本结构,要实现20万内量产目标,还需将生产工艺迭代升级,比如通过模块化设计减少零部件种类,降低组装成本,但这又需投入千万级研发资金,且研发周期至少18个月。
市场与管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工业场景对设备可靠性要求严苛,车企涂胶、电子厂精密装配等工位,需机器人连续稳定作业1000小时以上才能通过验证。
家庭场景则面临用户付费意愿难题,15万-20万的定价远超普通家庭心理预期,且家庭服务需求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特斯拉Optimus已启动量产爬坡,其供应链成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此外,团队从120人扩张至600人,跨部门协作效率值得推敲,算法团队与硬件团队的需求对接可能会出现延迟。
未来独立融资后,60亿美元的估值目标也将带来业绩压力,若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后续融资能力。
选择“工业先行”路径尽管技术与商业化挑战交织,IRON的场景落地仍勾勒出清晰的增长蓝图,更成为小鹏突破汽车业务边界、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动力。
从落地节奏看,团队选择“工业先行”的稳健路径极具战略智慧:2026年率先进驻的小鹏肇庆工厂涂胶工位,对精度要求高达±0.2毫米,人类熟手工需经过半年培训才能稳定操作,而IRON通过生成式控制器的强化学习,72小时即可掌握操作逻辑,且能实现7×24小时连续作业,单台机器人每年可替代3名人工,为工厂节省超60万元人力成本。
后续推出的物流版和医疗版IRON,分别瞄准物流分拨中心与肢体康复训练场景;而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更让这一增长路径如虎添翼。
当前制造业“机器换人”政策持续加码,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0%,仅汽车制造领域的精密装配、涂胶等工位,年需求就超5万台。
而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早在2024年末就已经突破了3亿,康复医疗机器人市场缺口达百万台级,为IRON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数。
对小鹏而言,机器人业务绝非孤立布局,其背后是“汽车+机器人”的技术协同逻辑。
实际上,自动驾驶的感知算法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的环境识别,汽车供应链的规模化采购能力持续降低机器人成本,而机器人积累的运动控制数据,又能反哺自动驾驶的底盘控制技术,形成双向赋能的生态闭环。
当IRON将成本降至20万以内、走进普通家庭,不仅能改写人形机器人“高端小众”的市场格局,更能让小鹏在智能出行之外,开辟出通用机器人这一全新赛道,真正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科技生态企业”的跨越。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